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室澀痛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室澀痛症

病證名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。此症多因肝經鬱熱、陰虛火炎,或肝虛血少所致,屬婦科與眼疾相關之特殊病證。其特徵為婦女每逢月經來潮時,雙眼出現乾澀疼痛,或過往曾有眼疾(如目赤腫痛、黑睛生翳等),每至經期則復發或症狀加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經鬱熱:肝主疏泄,開竅於目。若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化火,循經上擾目竅,則發為目澀痛;經期氣血下注胞宮,肝火趁勢上炎,故症狀加劇。
  2. 陰虛火炎:素體陰虧,或久病耗傷陰血,陰虛則虛火上灼目絡,經期陰血更虛,虛火益盛,導致目澀痛反覆。
  3. 肝虛血少:肝藏血,血虛則目失濡養,經行時氣血外洩,肝血不足益甚,因而目乾澀疼痛。

辨證論治

  1. 肝經鬱熱證

    • 主症:目澀痛灼熱,白睛隱現紅絲,經前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,舌紅苔黃,脈弦數。
    • 治法:清肝瀉熱。
    •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。可酌加菊花、夏枯草以清肝明目;若兼血瘀,配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。
  2. 陰虛火炎證

    • 主症:目乾澀隱痛,入夜尤甚,眩暈耳鳴,顴紅潮熱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  • 治法:滋陰降火。
    • 方藥知柏地黃丸加減。可佐女貞子、旱蓮草滋腎養肝;若虛火甚,加地骨皮、玄參以增清降之功。
  3. 肝虛血少證

    • 主症:目澀難睜,視物模糊,面色萎黃,月經量少色淡,舌淡脈細弱。
    • 治法:養肝補血。
    • 方藥歸芍地黃湯加減。若兼氣虛,加黃芪、黨參益氣生血;血虛甚者,配伍阿膠、枸杞子滋養精血。

中醫理論延伸

此症體現「肝-血-目」與「沖任-月經」的生理關聯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。」而肝血為目用之本,沖任二脈隸屬肝腎,經期氣血變化直接影響目竅濡養。臨床須結合月經週期調治,如經前瀉火、經後補虛,以標本兼顧。

(註:本文僅陳述中醫理論與治法,實際用藥須依醫師辨證指導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