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栓痔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栓痔
定義與病名源流
血栓痔為痔核內形成血栓之病證,屬外痔範疇,首載於1960年《中醫外科學講義》。其特徵為肛周突發青紫色結節,伴劇痛瘙癢,乃血絡瘀阻之實證。中醫歸類為「痔瘡」中「血瘀型」或「熱毒蘊結型」表現,與古籍所述「牡痔」「血箭痔」等症候相關聯。
病因病機
- 內熱血燥:平素嗜食辛辣厚味或情志鬱火,致腸胃積熱,耗傷陰液,血熱妄行,瘀滯肛周脈絡。
- 外力損傷:負重勞力、久坐久立,或產後氣虛,致肛門血絡受損,血溢脈外,凝聚成瘀。
- 濕熱下注:脾胃運化失司,濕濁內生,鬱久化熱,濕熱搏結氣血,壅滯魄門(肛門)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特徵:肛緣突現圓形或橢圓形腫物,色呈青紫,觸之硬韌如珠,界清拒按。
- 自覺症狀:痛如針刺,坐臥不安,遇熱加重;或兼肛門灼熱、分泌物黏稠。
- 變證:瘀久化熱可化膿潰破,形成瘻管;若反覆發作,則氣血耗傷,轉為虛實夾雜之證。
辨證論治
1. 內治法
- 主方:涼血四物湯(當歸、生地、赤芍、川芎、黃芩、赤茯苓、陳皮、紅花、甘草)加減。
- 熱盛者加梔子、連翹;
- 腫甚加皂角刺、澤蘭;
- 便秘佐大黃、枳實。
- 變證用藥:若膿成未潰,可用透膿散托毒外出;後期氣血虛者,投八珍湯補益。
2. 外治法
- 熏洗:五倍子湯(五倍子、桑寄生、蓮房、荊芥)煎湯坐浴,以活血消腫、收斂止痛。
- 外敷:
- 初期腫痛:用黃連膏或如意金黃散調敷,清熱解毒。
- 瘀塊不消:以沖和膏(紫荊皮、獨活、赤芍等)活血軟堅。
- 手術與祛腐生肌:
- 血栓硬結難消者,可切開剝離瘀塊,術後創面以二寶丹(由熟石膏、升丹組成)提膿祛腐,腐盡改用生肌散(爐甘石、冰片等)促瘡口癒合。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- 經絡聯繫:肛門為足太陽膀胱經所過,《黃帝內經》云「膀胱移熱於小腸,鬲腸不便,上為口糜,下為痔」,提示下焦熱壅與痔瘡發病相關。
- 氣血辨證:此病本質屬「離經之血」瘀滯,符合《血證論》「凡血妄行瘀蓄,必用消瘀」之治則。
- 體質因素:肥胖痰濕之體,或肝鬱血滯者,易反覆發作,需結合體質調理以固本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