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隨氣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隨氣陷是中醫病因病理學重要概念,屬氣血辨證範疇,其核心病機在於「氣虛下陷,血無所依」。當脾胃中氣虛弱,升舉固攝功能失司時,可引發氣機下陷的特殊病理狀態,此時血隨氣機下墜而逸出脈外,形成下部出血的臨床表現。
在病機演變方面,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」正與此證相關。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司升清降濁,若因勞倦過度、久病耗傷或飲食失調損及脾氣,致使清陽不升反而下陷,則統血失職。此時不僅出現氣虛常見的神疲乏力、食少納呆等症,更因氣陷的特殊病機,出現血從前陰或後陰溢出的出血現象。從經絡角度論,衝任二脈隸屬陽明,氣陷時衝任不固,在婦科表現為經血非時而下;若影響督脈陽氣升發,則可致大腸失固而見便血。
就診候特徵而言,本證出血具有鮮明特點:血色多淡紅質稀,無明顯血塊,出血淋漓難止或驟然量多但無劇烈腹痛。此與血熱妄行的鮮紅稠血、瘀血阻絡的紫暗有塊形成對比。舌脈方面除常見舌淡苔薄白外,典型者可見舌體微胖而有齒痕;脈象除細弱外,在出血嚴重時可出現芤脈,此為氣隨血脫之兆。
在辨證體系中,本證需與下列證候相鑒別:一是脾不統血證,二者雖同見氣虛出血,但單純脾不統血無明顯下陷之勢,出血部位不限定於下部;二是腎氣不固證,雖均有下焦失固表現,但腎氣不固必見腰膝痠軟、小便失禁等腎虛見症;三是陰虛火旺證,其出血多伴見潮熱盜汗、脈細數等虛熱之象。
治療法則尊崇李東垣「甘溫除熱」思想,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方劑,其中黃芪用量宜大(常達30克以上),佐以少量升麻、柴胡助升陽舉陷。若出血量多,可酌加灶心土、阿膠等溫澀止血之品;若兼腎陽虛寒,可佐入鹿角霜、炮薑炭等溫陽固攝之藥。用藥時需注意遵「治血先治氣」原則,忌過用寒涼止血而更傷中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