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所不和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所不和

定義與內涵
「血所不和」為中醫病因病理學名詞,泛指血液運行與功能失調的病理狀態。中醫認為,血屬陰,主濡養與靜守,其與屬陽之氣相互為用,形成「血氣相偕」的生命活動基礎。當血與氣之協同關係失衡,即《素問·調經論》所云:「血氣不和,百病乃變化而生」,意指血行乖逆、濡養失職,進而誘發各類疾病。此概念涵蓋血虛、血瘀、血熱、血寒等次級病理變化,其表現與臟腑經絡功能緊密相關。

病理機制

  1. 血氣失調
    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。若氣虛推動無力,可致血行遲滯(氣虛血瘀);氣滯則血行不暢(氣滯血瘀);反之,血虛亦會導致氣弱(血虧氣耗),形成惡性循環。
  2. 陰陽失衡
    血屬陰,氣屬陽。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強調:「血和則經脈流行」,若陰血不足,陽氣相對偏亢,可生虛熱;若血分受寒,陽氣被遏,則見肢冷刺痛等寒象。
  3. 經隧壅塞
    五臟之氣透過經隧(經絡)運行血氣,若血行不暢,經隧受阻,則臟腑失養,《素問·舉痛論》稱:「血脈凝泣,經氣不行」,可引發疼痛、麻木或臟腑功能紊亂。

臨床表現分型

  • 血虛不和:面色萎黃、眩暈心悸、爪甲不榮,脈細弱。
  • 血瘀不和:痛如針刺、固定拒按、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
  • 血熱不和:身熱夜甚、斑疹吐衄、煩躁譫語,脈數。
  • 血寒不和:手足厥冷、少腹冷痛、月經紫暗夾塊,脈沉遲。

與臟腑經絡的關聯

  • 肝藏血失職:肝氣鬱結可致血瘀;肝血不足則筋目失養。
  • 心主血紊亂:心血瘀阻現胸痹;心火亢盛迫血妄行。
  • 脾統血無力:脾虛不攝則便血、崩漏。
  • 經脈氣血逆亂:足厥陰肝經血滯見脅痛;衝任血虧則月經量少。

古籍論述延伸
《難經·二十二難》提出「氣留而不行者,為氣先病;血壅而不濡者,為血後病」,闡明血病多繼發於氣病。《景岳全書》更進一步區分:「血動之由,惟火惟氣耳」,強調火熱迫血與氣機失調為血病主因。

此病理概念貫穿中醫辨證體系,臨床須結合四診,辨析氣血孰先孰後、寒熱虛實,方能精準調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