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胎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胎
病名:血胎為假孕症型之一,屬中醫婦科病症範疇。此症因婦女正值經期時,或因搬舉重物、或行房事,致使經血未能順利排盡,瘀滯胞宮(子宮),積聚成瘀。瘀血內阻,衝任失調,故經閉不行,腹部日漸脹大,狀若懷孕,然實非真胎,乃瘀血作祟。
病因病機:
血胎之形成,關鍵在於「瘀阻胞宮」。經期氣血虧虛,此時若受外力或房勞所傷,經血遂停滯不暢,瘀結內生。瘀血日久化熱,壅塞衝任二脈,胞宮失養,故月經閉止;瘀血積聚腹中,氣機受阻,遂見腹脹如鼓,形似妊娠。此與「癥瘕」(婦科腫塊)機制略同,然病位專在胞宮,以瘀為本。
臨床表現:
- 經閉:月經驟停,歷時數月不行。
- 腹大:小腹膨隆,觸之或有硬塊,按之疼痛。
- 脹滿:脘腹痞脹,甚則氣促,然無胎動之象。
- 舌脈:舌質暗紫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治法:
當以「活血逐瘀」為要,使瘀血得下,則經絡通暢,腹脹自消。
方藥:
主方選血府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,此方融桃紅四物湯與四逆散之精髓,既行氣解鬱,又活血化瘀。若瘀阻甚者,可酌加三稜、莪朮破血消癥;兼氣滯者,佐香附、烏藥理氣止痛。
相關鑑別:
須與「胎孕」、「水鼓」(腹水)、「腸覃」(卵巢囊腫)等區別。血胎無滑脈或胎動,且多有經期外傷或房勞史,可資辨證。
古籍佐證:
《中國醫學大辭典》載:「此症因經行者或舉重物或犯房事,致經事不卒,瘀滯子宮,經閉腹大,狀如懷孕。」其論與後世醫家所述相合,均強調「瘀去則病癒」之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