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脫氣脫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脫氣脫
定義與病因
血脫氣脫,又稱「氣隨血脫」,為中醫病因病理學之重要概念。血為氣之載體,兩者相互依存,故當大失血時,氣失依附,隨之亡脫,形成氣血俱虛之危象。此證多因外傷、產後、手術,或內臟破裂等急性出血所致,相當於現代醫學之「出血性休克」。
病機與證候
中醫認為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相依,血脫則氣無所附而外散。臨床表現為:
- 面色蒼白:血虛不能上榮於面。
- 四肢厥冷:陽氣衰微,不能溫煦肢末。
- 大汗亡陽:氣隨血脫,衛陽不固,腠理開泄而汗出如油。
- 脈微欲絕:氣血驟脫,脈道空虛,鼓動無力。
此屬「亡陽」重症,若未及時救治,恐致陰陽離決。
治療原則
遵循「血脫先益氣」之法,急固其氣以防脫絕。因「有形之血不能速生,無形之氣所當急固」,故首重補氣攝血,常用方劑如下:
- 獨參湯:以大劑人參(或西洋參)濃煎頓服,益氣固脫,單刀直入救急。
- 參附湯:若兼見陽氣暴脫,冷汗淋漓,可加附子回陽救逆。
- 當歸補血湯:後期氣虛稍緩,可配伍黃耆、當歸,補氣生血。
辨證延伸
與其他脫證之鑒別:
- 氣脫:以氣息微弱、神疲欲寐為主,未必伴大失血。
- 陰脫:多見於熱病傷陰,症見身熱、汗黏、舌紅乾裂。
血脫氣脫屬急症,臨床須結合四診,謹守病機,方不致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