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郄

血郄,經外穴名。所指有二:

  1. 出《針灸集成》。即百蟲窠。見該條。
  2.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:「委中者,血郄也。」即委中。參見該條。

1. 血郄

血郄,出《針灸集成》。別名百蟲窠。在足跗外側,當外踝後下方,距外踝尖4寸,跟骨結節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。布有小腿外側皮神經及腓淺神經。主治足踝扭傷、外踝骨折、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2. 委中

委中,出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。別名血郄。在腘窩中,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,腘橫紋上3寸。布有股神經、脛神經、腓腸神經。主治膝關節痛、下肢痿痹、半身不遂、腰腿痛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血郄穴

血郄穴,出《針灸集成》。別名百蟲窠。在足跗外側,當外踝後下方,距外踝尖4寸,跟骨結節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。布有小腿外側皮神經及腓淺神經。主治足踝扭傷、外踝骨折、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定位

足跗外側,當外踝後下方,距外踝尖4寸,跟骨結節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。

主治

足踝扭傷、外踝骨折、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操作

直刺0.5-1寸,可灸。

禁忌

孕婦慎用。

血郄穴的配伍

血郄穴配三陰交穴、太沖穴,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作用,主治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血郄穴配陽陵泉穴、委中穴,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作用,主治膝關節痛、下肢痿痹、半身不遂、腰腿痛。

血郄穴的功效

血郄穴具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作用。主治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血郄穴的臨床應用

血郄穴在臨床上主要用於治療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等症。

血郄穴配三陰交穴、太沖穴,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作用,主治下肢痿痹、腳氣、小腿腫痛。

血郄穴配陽陵泉穴、委中穴,有舒筋活絡、通經活血的作用,主治膝關節痛、下肢痿痹、半身不遂、腰腿痛。

血郄穴的注意事項

孕婦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