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郄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郄
血郄為中醫經絡學中之特定術語,主要指兩個不同的穴位,分別見於古代針灸文獻記載:
1. 血郄指「百蟲窠」
出於《針灸集成》,別稱「百蟲窠」。此穴位於膝部內側,屬經外奇穴,具體位置在血海穴(脾經穴位)上一寸。《針灸集成》載其主治濕熱蟲積、皮膚瘙癢、疥瘡等症。中醫理論認為,此穴與脾經相應,脾主統血,亦與濕熱毒邪相關,故刺激此穴可調和血分、清利濕毒。
2. 血郄指「委中」
《銅人腧穴針灸圖經》明確指出:「委中者,血郄也。」委中穴屬足太陽膀胱經,為該經之合穴,位於膝膕橫紋中點。此穴在中醫臨床應用廣泛,尤以「瀉血療法」聞名。
- 與血分之關係:
委中被稱為「血郄」,因其為膀胱經氣血深聚之處,與人體血分調節密切相關。膀胱經循行背後,主一身之表陽,而委中能疏通太陽經氣,兼可清泄血分鬱熱。 - 主治範疇:
經典記載委中主治腰痛、髀樞痛、熱病汗不出、中暑、癲疾,以及急性吐瀉(如「絞腸痧」)等。此外,《針灸大成》提到「委中神效可止血」,反映其對血證(如衄血、血瘀)的調控作用。 - 刺灸特點:
古法常以三棱針點刺委中出血,用於瀉熱解毒,稱為「刺血療法」。此操作需結合辨證,多用於實熱證或瘀血阻絡之症。
中醫理論延伸
「郄」通「隙」,意指氣血深聚之孔隙。血郄的命名反映此類穴位與血分調節的密切關聯,無論是百蟲窠(濕毒鬱於血分)或委中(太陽經血熱鬱滯),均體現中醫「血行則病癒」的治療思路。此二穴雖在不同經絡系統,但皆透過調血以達祛邪、通絡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