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陷

血陷為中醫痘疹辨證「五陷」之一,多見於痘疹病程中氣血失調所致的虛性病變。其特徵與紫陷相似,然病機與治法迥異,臨床須細辨。

病機與證候

血陷之證,痘疹雖呈紅陷,然色澤透頂通紅,不似紫陷之深紫滯黯。其核心病機在於「氣虛不攝血」,氣弱無力統攝營血,致血失其位而外浮,故見痘色紅而凹陷。此證多伴氣緩身涼、口不渴、神靜不躁等虛寒之象,與紫陷之血熱實證(氣粗身熱、煩躁口渴)有別。

辨證重點

  1. 色澤辨別:血陷痘色雖紅,但紅而淡滯,無紫暗燥熱之態。
  2. 全身症狀:氣虛為主,故見精神萎靡、脈弱無力、手足不溫;反之,紫陷必見熱象,如唇燥舌絳、脈數煩渴。
  3. 病程演變:血陷多因正氣虧耗,痘毒內陷所致,常見於體弱或誤治傷陽者。

治法與方藥

血陷既屬氣虛,治當「益氣托毒」,使氣足則血攝,痘疹自起。

  • 主方:可選用補中益氣湯(《脾胃論》)、保元湯(《博愛心鑑》)加減,重用黃芪、人參以補脾肺之氣,佐升麻、柴胡升提陷下之毒。
  • 配伍:若兼血弱,可酌加當歸、川芎以和血;若中焦虛寒,加炮薑、白朮溫補脾陽。

與紫陷之鑑別

二者雖皆見「紅陷」,然紫陷屬血分實熱,須涼血解毒(如犀角地黃湯);血陷則屬氣分虛寒,禁用寒涼,恐更傷陽氣,反致毒陷不發。

古籍論述

《痘疹精詳》明言:「血陷屬氣虛,氣弱不能統血,故血僭居氣位」,強調「補氣為主」的治療大法,並警示「斷不可投涼血之劑」,以免犯虛虛之戒。

綜觀之,血陷之辨,首重氣血虛實,治療緊扣「益氣托毒」一環,此為中醫辨證「同病異治」之典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