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慈宮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慈宮,為中醫針灸學之經穴別名,首載於《針灸甲乙經》,乃足太陰脾經之要穴,亦稱「沖門」。此穴位居下腹部,具調和氣血、疏經通絡之效,臨床多用於治療脾胃、生殖及下肢疾患。

定位與取穴

慈宮位於腹股溝外側,恥骨聯合上緣之中點旁開3.5寸處,當髂外動脈搏動處外側。取穴時,可令患者仰臥,於腹股溝韌帶中點下方觸及動脈跳動,其外側即為本穴。

經絡歸屬與特性

屬足太陰脾經,為脾經與肝經之交會穴。脾主運化,肝主疏泄,故慈宮兼具調理中焦氣機與疏肝解鬱之功。其性主升,能提舉下陷之氣,亦善治氣血瘀滯之證。

主治範疇

  1. 脾胃疾患:腹脹、腹痛、泄瀉,因脾虛濕困或氣機壅滯所致者。
  2. 生殖系統病症:女子月經不調、帶下,男子疝氣、陰囊腫痛,皆可配穴施治。
  3. 下肢經絡病:髀股疼痛、下肢痿痹,取其通經活絡之效。

刺灸方法

直刺0.5~1寸,局部酸脹感可傳至下肢。古法記載「禁不可灸」,然後世醫家亦有溫和灸之應用,需辨證而施。針刺時須避開動脈,以免誤傷血絡。

配伍應用

  • 配足三里、三陰交,健脾化濕,治腹脹泄瀉;
  • 配太沖、期門,疏肝理氣,療疝氣疼痛;
  • 配血海、地機,調經止帶,用於婦科諸疾。

古典文獻考據

除《針灸甲乙經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亦載其能「主腹中寒痛,疝氣上沖」;《針灸大成》則強調其治「逆氣里急」之效,反映歷代醫家對其臨床價值之重視。

慈宮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,透過調節脾經氣血,廣泛影響三焦功能,為腹股溝區域之重要調治樞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