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心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心痛(亦稱瘀血心痛)
定義與病因
血心痛屬中醫心痛範疇,因瘀血阻滯心脈或胃絡所致。其成因多端:
- 外傷瘀阻:跌撲損傷,瘀血內停,上攻心胃。
- 飲食所傷:平素嗜食辛辣燥熱之品,熱鬱血瘀,積於胃口(胃脘)。
- 情志誘發:婦人經期氣血未暢,復因恚怒,氣滯血瘀,上犯心絡,發為「薄厥」(驟然昏厥伴心痛)。
病機特點
瘀血屬陰邪,其性黏滯,阻礙氣機,故痛如錐刺、固定不移,甚則牽連胸膺。《醫學心悟》言其「轉側若刀錐之刺」;《醫學從眾錄》則描述其脈「浮沉俱澀」,伴寒熱交替、便色黝黑,皆因瘀久化熱、血不歸經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下(胃脘)或心胸刺痛,位置固定,拒按,夜間加劇。
- 兼症:飲水即呃逆、胸悶如窒,或見經期腹痛、經血色暗夾塊。
- 特異徵象:部分患者自覺痛處有「唧唧」聲,或皮膚搔抓不適,乃瘀熱內擾之候。
治法與方藥
-
急則治標-活血止痛
- 失笑散(五靈脂、蒲黃):適用於瘀痛劇烈,二藥相伍,散瘀而不傷正。
- 代抵當湯(大黃、蟅蟲、桃仁等):壯實者瘀重便黑時用之,破血逐瘀力峻。
-
緩則調本-養血行瘀
- 四物湯加減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):佐桃仁、穿山甲、肉桂溫通血脈,虛弱患者宜此方,補中有行。
- 降香、蓬莪朮:氣滯血瘀並重者,可增理氣活血之效。
鑑別要點
與「蟲心痛」區別在於:血心痛無吐涎沫、面白斑等蟲證特徵;與「氣心痛」之遊走脹痛不同,瘀血痛處始終固定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匯補》強調「死血留胃口」;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分虛實論治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」之則。古籍所述「薄厥」,近似今之「瘀血型心絞痛」或「胃心症候群」。
相關條目
此症與「瘀血胃脘痛」病理相類,然病位偏上(心膈),若瘀久化熱,可合犀角地黃湯;兼寒凝者,需佐吳茱萸、桂枝溫經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