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痹

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、肢體失於濡養所導致的痹證,屬中醫「痹症」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血液不足,經脈空虛,筋肉關節失養,進而引發麻木、疼痛、攣急等症狀,多見於體弱久病、失血過多或脾胃生化不足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血虛失濡
    血液虧少,難以濡養四肢百骸,導致經絡空虛,外邪易乘虛而入,纏滯肢節。
  2. 兼挾痰瘀
    血虛運行無力,易生瘀血;水穀運化不及,則聚濕成痰,痰瘀互結,加重經絡阻塞。
  3. 肝腎不足
    肝藏血、腎藏精,精血同源。若肝腎虧虛,髓海空乏,筋骨失充,可見肢體攣急、凍栗(畏寒顫抖)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肢體麻木不仁、皮膚乾燥或萎黃,關節隱痛,屈伸不利。
  • 兼症:
    • 挾瘀血者,疼痛如針刺,夜間尤甚,舌質暗或有瘀斑。
    • 挾痰濕者,手足沉重麻木,眩暈多寐,苔白膩。
    • 肝腎不足者,腰膝酸軟,耳鳴震顫,爪甲枯脆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養血通痹為主
    • 濟生防風湯(《醫學入門》):防風、當歸等,祛風養血,宜於血虛風侵之皮膚不仁。
    • 黃芪建中湯(去飴糖、桂枝):黃芪補氣生血,白芍滋陰柔筋,適合氣血兩虛之痹。
  2. 兼證加減
    • 瘀血阻絡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)加桃仁、紅花活血化瘀,佐竹瀝、姜汁通絡化痰。
    • 痰濕痹阻:濟生茯苓湯(茯苓、半夏等)或二陳湯(陳皮、半夏)加竹瀝、姜汁,化痰通痹。
    • 肝腎精虧:十全大補湯溫補氣血,或地仙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補腎填精、強筋壯骨。
  3. 通治方
    • 五痹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整合祛風、活血、化痰之品,可隨證化裁。

外治法

  • 擦痹法:以藥酒或活血藥油外擦患處,助局部氣血流通。

相關名詞辨析

  • 血痹:見於《金匱要略》,以「尊榮人骨弱肌豐」為特點,重用黃芪桂枝五物湯溫陽行痹,與血虛痹之陰血虧虛病機有異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與治法,未涉現代醫學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