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盜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盜汗
血虛盜汗,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所致之盜汗證候,屬陰虛盜汗範疇。《保嬰撮要》載:「當歸六黃湯治血虛盜汗,內熱哺熱者。」此證多因久病耗血、思慮過度暗傷營陰,或失血後未及調養,致陰血不足,陽氣失於斂藏,陰不制陽,虛熱內擾,迫津外泄而發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血屬陰」,與津液同源,具滋養濡潤之功。血虛則陰虧,陰虛生內熱,夜間衛陽入裏,與虛熱相搏,蒸騰津液外泄,故見寐中汗出,醒則汗止(盜汗)。常伴見面色無華、唇甲淡白、心悸怔忡、頭暈目眩、舌淡脈細等血虛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滋養陰血、清熱固表,代表方如《保嬰撮要》之「當歸六黃湯」,方中當歸、生地、熟地養血滋陰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泄虛熱,黃芪益氣固表,標本兼顧。若兼氣虛者,可酌加黨參、白朮;若陰虛火旺顯著,可見顴紅、五心煩熱,可加知母、地骨皮以增強清虛熱之效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陰虛盜汗範圍較廣,除血虛所致者外,尚包括腎陰虧虛、肺陰不足等證型,其機理均為陰不制陽,但病位與兼症各異,如腎陰虛者多見腰膝痠軟、耳鳴遺精;肺陰虛者常見乾咳少痰、咽燥聲嘶。血虛盜汗則以營血不足為本,臨床需細辨之。
參考典籍
除《保嬰撮要》外,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「自汗盜汗,亦各有陰陽之證,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,盜汗必屬陰虛」,提示辨證時需結合整體脈症,不可拘泥於單一症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