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而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而聾

定義與病機
血虛而聾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,耳竅失養所致的聽力障礙。其病機核心在於「血不上榮」,即血液不足以濡養頭面清竅,尤以耳部為先。《靈樞·口問》云:「耳者,宗脈之所聚也」,若血虛脈道空乏,清陽之氣難以上奉,則耳竅功能失調,初起聽力模糊,漸至耳鳴、耳聾。

臨床表現

  1. 聽覺異常:初期聽音不真,自覺耳內有空虛感;病情加重後,可發展為持續性耳鳴(如蟬鳴聲),甚至失聰。
  2. 伴隨症狀:目眩頭暈、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唇甲色淡,部分患者伴心悸、失眠等血不養神之證。
  3. 脈象舌象:脈多細弱或細數,舌質淡白、苔薄,嚴重者舌體瘦薄。

病因辨析

  • 失血耗傷:如長期出血(崩漏、外傷)、手術後調養不當。
  • 生化不足:脾胃虛弱,氣血化生無源,或飲食營養匱乏。
  • 肝血虧虛:肝藏血,若情志鬱結暗耗陰血,或久病及肝,亦致耳竅失養。

治法與方藥
治則以補血益氣、填精榮竅為主,佐以升清通竅:

  • 主方
    • 四物湯(熟地黃、當歸、白芍、川芎)為基礎,可酌加黃耆、人參益氣生血,阿膠滋陰補血。
    • 若兼氣虛明顯,合用益氣聰明湯(黃耆、人參、升麻、葛根等)以升提清陽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耳鳴如蟬:加磁石、五味子斂陰鎮靜。
    • 頭暈目眩:加枸杞子、何首烏滋補肝腎。
    • 血虛夾瘀:少量丹參、雞血藤活血通絡。

與其他耳聾證型鑑別

  • 肝陽上亢耳聾:多見頭痛目赤、脈弦硬,治宜平肝潛陽。
  • 腎精虧虛耳聾:伴腰膝痠軟、健忘,脈沉細,需補腎填精。
  • 痰火鬱結耳聾:耳內堵悶、苔黃膩,當清火化痰。

古籍佐證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及:「精脫者耳聾…血脫者亦聾」,強調血虛與耳聾的關聯;《張氏醫通》更明確指出「營血虧損,耳聾頰赤」,反映血虛致聾的典型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