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耳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耳鳴
病證名。指因陰血虧虛,導致耳竅失養而引發的耳鳴症狀。此證屬中醫「虛證耳鳴」範疇,與肝腎不足、氣血兩虛關係密切,常見於長期耗損陰血或體質虛弱者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失養:陰血為濡養五臟六腑及孔竅的物質基礎。若因失血過多、久病耗血,或脾胃虛弱而氣血化生不足,致使肝血虧虛,耳竅不得濡養,則耳鳴作響。《諸病源候論·耳鳴候》云:「血氣虛損,宗脈不足,病苦耳鳴嘈嘈。」指出血虛導致經脈空乏,清竅失充,故耳鳴聲細而綿綿不絕。
- 肝腎同源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肝血不足常累及腎精,形成肝腎陰虛,虛火內動上擾耳竅,加重耳鳴,多見於年老體衰或慢性病患者。
臨床表現
- 耳鳴聲細如蟬鳴,時輕時重,勞累後加劇。
- 伴有面色蒼白或萎黃、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、指甲色淡等血虛見症。
- 舌質淡、脈細弱或弦細(《雜病源流犀燭·耳病源流》載:「耳鳴脈數,黑瘦人屬血虛」)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養血調肝、滋陰充耳,以補益為主,佐以通竅:
- 主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減。
- 若兼氣虛,加黃耆、黨參以益氣生血;
- 肝腎陰虛明顯者,加枸杞、女貞子、磁石以滋腎潛陽;
- 虛熱上擾,加知母、黃柏清虛火。
- 輔助用藥:可選丹參、雞血藤等活血養血之品,以助血行濡耳。
古籍佐證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上氣不足,耳為之苦鳴」,與血虛致耳鳴機理相通;清代《醫宗金鑑》亦強調「耳鳴責之肝腎」,進一步說明精血虧虛在耳鳴發病中的關鍵作用。
鑑別診斷
須與肝陽上亢耳鳴(聲大如潮,伴頭脹痛)、痰火耳鳴(耳鳴悶塞,苔膩)等實證作區分,血虛者多以虛象為辨證要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