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發痙

血虛發痙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失血過多或陰血耗損,致使筋脈失養而引發的痙攣證候。首載於《類證治裁·痙症》,並見於《張氏醫通·諸風門》,屬「虛痙」範疇,與外感實邪所致之痙病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「肝藏血,主筋」,血為陰液,具濡養筋脈之功。若因吐血、崩漏、外傷失血,或久病耗血,致陰血虧虛,筋脈失其濡潤,則虛風內動,呈現拘急抽搐之象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血枯則筋急」之理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證:手足搐搦(四肢不自主抽動)、角弓反張(項背強直如弓狀),或僅單側肢體顫動
  • 兼證:面色蒼白或萎黃、唇甲淡白、頭暈目眩、舌質淡、脈細弱或弦細
  • 特點:發作時無高熱神昏,與熱盛動風之實痙有別

辨證要點

需與下列證型鑑別:

  1. 熱極生風:伴高熱、神昏、舌紅絳,脈洪數
  2. 肝陽化風:兼頭脹痛、面赤、脈弦硬
  3. 陰虛風動:見於溫病後期,舌乾紅少苔

治法方藥

  1. 核心治法養血熄風

    • 首重補血以充養筋脈,次佐熄風止痙之品
  2. 代表方劑

    • 十全大補湯加減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熟地、白芍、當歸、川芎、黃耆、肉桂)
      • 加鈎藤、蠍尾(現多用全蠍)平肝通絡止痙
    • 大營煎(《景岳全書》方:熟地、當歸、枸杞、杜仲、牛膝、甘草、肉桂)
      • 適用於精血俱虛兼陽氣不足者
  3. 隨證加減

    • 兼氣虛者:重用黃耆,或加黨參
    • 筋脈拘急甚者:加木瓜、白芍、甘草
    • 陰虛內熱:酌加生地、鱉甲

文獻溯源
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強調「血虛痙病」可表現為單側肢體動搖,提示與現代「局限性癲癇」或「錐體外系病變」有相通之處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提出「定風珠」類方劑,補充對肝腎陰虛致痙的治療思路

機轉探討

從中醫理論延伸,血虛發痙實爲「血不榮筋,虛風內動」之病理過程,與現代醫學「電解質失衡引發肌肉痙攣」或「貧血性腦缺氧致不自主運動」等機制或有內在聯繫,然中醫著眼於整體功能調節,非直接對應局部病變。

(本條目相關內容可參見「痙病」「虛痙」「肝風內動」等詞條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