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虛發熱,病證名。因血虛所致的發熱。又名血虛熱。由吐衄便血、產後崩漏或飲食勞倦內傷脾胃所致。
《內外傷辨惑論》卷中:「血虛發熱,證象白虎,惟脈不長實有辨耳,……此病得之於飢困勞役。」
《證治匯補.發熱》:「血虛發熱,一切吐衄便血,產後崩漏,血虛不能配陽,陽亢發熱者,治宜養血;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,不可徒事滋陰。」
《明醫雜著.醫論》:「凡婦人產後陰血虛,陽無所依,而浮散於外,故多發熱。治法用四物湯補陰血,而以炙乾薑之苦溫從治,收其浮散之陽,使歸依於陰。」或用當歸補血湯等方。
參見肌熱、血虛熱等條。
血虛發熱的臨床表現為發熱,面色蒼白,頭暈目眩,心悸氣短,口乾舌燥,大便乾燥,小便黃少,舌質淡,苔薄,脈細數。
血虛發熱的治療原則是養血涼血。可用當歸補血湯、四物湯等方治療。
血虛發熱的預防方法是注意飲食營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的食物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心情舒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