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熱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發熱
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而導致的發熱證候,又稱血虛熱。其病因多與失血過多(如吐衄、便血、產後崩漏)或脾胃虛弱、飲食勞倦耗傷氣血有關,致使陰血不足,陽氣無所依附而浮越於外,表現為發熱。
病因病機
- 失血耗陰:
長期或大量失血(如吐血、衄血、婦人產後惡露不止)導致陰血虧損,陽氣失去制約而外越,形成虛熱。 - 脾胃虛弱:
飲食不節或勞倦過度損傷脾胃,使氣血生化不足,血虛不涵陽,陽氣浮散而發熱。 - 陰陽失衡:
血屬陰,氣屬陽,血虛則陰不制陽,陽亢於外,表現為發熱,但此熱屬虛熱,與實熱證不同。
臨床表現
- 發熱特點:
熱勢不高,多見低熱綿綿,或午後潮熱,伴隨手足心熱、顴紅、盜汗等陰虛內熱之象。 - 脈象與舌象:
脈細數無力,舌質淡或淡紅、少津,苔薄白或微黃。 - 兼症:
頭暈目眩、心悸怔忡、面色萎黃、倦怠乏力等血虛症狀。
鑑別診斷
- 與白虎湯證區別:
血虛發熱雖有類似「陽明氣分熱盛」之高熱,但脈不洪大,反而細弱,且無大汗、大渴等實熱表現,故《內外傷辨惑論》強調「惟脈不長實有辨耳」。 - 與陰虛發熱區別:
陰虛發熱多由腎陰虧耗,伴明顯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;血虛發熱則以面色㿠白、唇甲色淡為特徵。
治療原則
- 養血為主:
- 四物湯(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)加減,補益營血以涵斂浮陽。
- 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益氣生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者。
- 佐以溫斂:
若陽浮較甚,可仿《明醫雜著》之法,以四物湯配合乾姜,藉其辛溫之性引陽歸陰,但需謹慎避免辛燥傷血。 - 調理脾胃:
若因脾胃虛弱致血虛,可輔以歸脾湯,健脾益氣以助血生。
古籍論述
- 《證治匯補》:「血虛不能配陽,陽亢發熱者,治宜養血;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,不可徒事滋陰。」強調需辨明是否兼陽氣不足。
- 《內外傷辨惑論》指出此證「得之於飢困勞役」,說明與後天失養密切相關。
血虛發熱屬本虛標熱,治療需著眼於補血固本,而非一味清熱,避免進一步損傷正氣。相關證型可參考肌熱、血虛熱等條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