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虛發熱是一種病證名稱,指因血虛而引起的發熱症狀。也被稱為血虛熱。這種病症通常是由吐衄、便血、產後崩漏或飲食勞累引起的脾胃內傷所致。

根據《內外傷辨惑論》卷中的記載:「血虛發熱症狀,其脈搏並不長實,但可以判斷,......這種疾病通常是由於飢餓和疲勞所引起的。」

《證治匯補.發熱》記載:「血虛發熱症狀包括吐衄、便血、產後崩漏等,由於血虛無法調節陽氣,導致陽氣亢盛而引起發熱。治療這種情況應該養血補虛;但也有一些情況是陽虛而陰盛導致,這時候不能僅僅滋補陰氣。」

《明醫雜著.醫論》中提到:「對於婦女產後陰血虛而陽氣失去依附、浮散於外的情況,往往會出現發熱現象。治療方法是使用四物湯來補充陰血,並配合炙乾薑來溫暖治療,使陽氣回歸陰虛。也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等方助治。」

另外可參考肌熱、血虛熱等相關病症的資料。

血虛發熱的臨床表現為發熱、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心悸氣短、口乾舌燥、大便乾燥、小便黃少、舌質淡、苔薄、脈細數。

治療血虛發熱的原則是養血涼血。可以使用當歸補血湯、四物湯等方助治。

預防血虛發熱的方法是注意飲食營養,多攝取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,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良好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