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瓷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瓷針

瓷針為中醫針具之一,又稱「陶針」,是以陶瓷材質製成之針刺工具。其起源可追溯至古代,與砭石、骨針等同屬早期醫療器具,後隨製陶技術發展而逐漸演變為更精緻之針具形式。

材質與製作

瓷針多以高嶺土或特定陶土燒製而成,質地堅硬而脆,表面光滑細膩。傳統工藝講究火候控制,使針體兼具韌性與鋒利度。其形制多仿金屬針,針尖細銳,針身粗細適中,便於刺入腧穴。

中醫理論應用

在中醫理論中,瓷針之運用與經絡學說密切相關。其性偏涼,具清熱、鎮靜之效,適用於熱證或陽亢體質者。古代醫家認為,陶瓷材質與人體氣場相合,能調和陰陽,疏通氣血,尤適於特定地域或體質患者。

臨床用途

瓷針主要用於淺刺法,如毛刺、浮刺等技法,適用於皮部治療。其刺激量較金屬針溫和,多用於小兒或畏針者。部分流派亦用於放血療法,以其鋒利度可精準刺破淺表絡脈。

歷史淵源

《黃帝內經》中雖未直接提及瓷針,但砭石療法與其原理相通。唐宋時期陶瓷技術鼎盛,瓷針製作趨於精良,明清醫籍中可見相關記載,多應用於民間療法。部分少數民族醫術中,至今保留特殊形制之陶針療法。

與金屬針區別

瓷針因材質特性,導熱性與導電性異於金屬針,故在得氣感傳與補瀉手法上效果相異。其無磁性,適合對金屬過敏者,然因易碎,不適用於深刺或強刺激手法。

瓷針作為傳統針具之特殊形態,體現中醫「因地制宜,因材施治」之理念,雖現代臨床應用較少,仍具研究價值與文化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