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風眼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風眼症
血風眼症,古稱「悲哭過甚,損耗精血」所致之眼疾,其證候特徵為淚液頻流、目赤昏朦,甚者可見血障遮蔽瞳神,影響視物功能。《廣勤軒遺稿》載其病機多因七情內傷,尤以悲哀哭泣過度,耗傷肝血,引動風熱上攻於目而成。
病因病機
- 情志傷肝:
中醫理論認為「肝開竅於目」,且「肝藏血」。若長期悲鬱傷肝,或哭泣無度,皆可使肝血暗耗,血虛則風動,風熱上擾清竅,致使目絡失養,血溢脈外,發為眼赤、淚溢等症。 - 血虛風乘:
此症屬「內障眼病」範疇,與肝、心二經關係密切。《銀海精微》云:「目得血而能視」,若血虛不足,風邪易襲,風熱搏結於眼絡,則見血絲纏繞、眼瞼腫脹等外候。 - 五志化火:
過度哀傷可使五志化火,火性炎上,燔灼目絡,致血燥生風,風火相煽,故患者常兼見眼澀刺痛、視物昏花等熱象。
臨床表現
- 目赤澀痛:白睛血絡充盈,甚或血斑隱現,伴灼熱感。
- 淚溢不止:肝血不足,津液失固,故淚液頻流,質或清稀或黏濁。
- 視物昏蒙:因血障阻絡,神光不得發越,如隔紗視物。
- 頭目暈脹:風熱上攻,可兼見眉棱骨痛或偏頭痛。
證型分類
- 肝血虧虛型:
症見眼乾澀而赤,淚少黏稠,兼眩暈耳鳴,舌淡紅少苔,脈弦細。治宜滋肝養血,方選四物湯加減,佐以谷精草、密蒙花等明目之品。 - 風熱上擾型:
目赤腫痛顯著,淚多熱燙,煩熱口苦,脈浮數。宜疏風清熱,方用菊花決明散或羚羊角散化裁。 - 血瘀絡阻型:
久病入絡,眼內血絲纏繞難消,視力漸減,舌暗或有瘀斑。當活血通絡,可取桃紅四物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古籍論述
此症與《證治準繩》所述「血灌瞳神」及《審視瑤函》「血翳包睛」有相近之處,然血風眼症更著重於情志致病的內傷基礎。歷代醫家強調「治風先治血,血行風自滅」,故養血、熄風、清熱為三大治則,需依證候輕重權衡用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