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發躁

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所致之煩躁不寧證候,屬中醫「虛煩」範疇。首見於《脾胃論》,李東垣述其症:「發熱惡熱,煩躁,大渴不止,肌熱不欲近衣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者……此血虛發躁。」揭示此證雖狀似陽明氣分熱盛,然實因血虛不濡、虛陽浮越而生燥熱。

病因病機

血虛發躁之核心病機為陰血不足,虛熱內擾。人體陰血虧耗,失於濡養,則心神失守、陽氣浮越,表現為內熱躁擾。其成因多與以下相關:

  1. 脾胃虛弱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運化失職,營血化生不足,久則血虛。
  2. 失血過多:如崩漏、外傷、久病耗血,致陰血驟虧,虛火妄動。
  3. 勞倦內傷:思慮過度或久病體虛,暗耗陰血,致心肝失養,躁擾不寧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煩躁擾、坐臥難安,伴口乾咽燥、夜寐不寧。
  • 熱象特徵:雖見身熱、口渴、脈洪大等似實熱之症,然「按之無力」,且多無汗出、舌紅少津,反映了本虛標熱之質。
  • 兼症:面色萎黃、唇甲色淡、頭暈目眩,或肌膚枯燥,為血虛失榮之象。

鑒別要點

需與陽明經熱盛陰虛火旺區分:

  • 陽明經證:脈洪大有力,伴大汗、煩渴引飲,屬實熱;血虛發躁則脈大而虛,渴而不欲多飲。
  • 陰虛火旺:以潮熱盜汗、舌紅絳為主,熱象更深;血虛發躁則偏重躁擾不安,熱勢較浮散。

治法方藥

治則:補氣生血,甘溫除熱。
主方當歸補血湯(黃耆、當歸)。方中黃耆量五倍於當歸,取其「有形之血生於無形之氣」之意,補氣以生血,血足則虛陽自斂,躁熱得平。若兼陰傷甚者,可酌加生地、麥冬滋陰;心神不寧明顯者,配伍酸棗仁、茯神安神。

理論延伸

此證體現中醫「氣血互根」及「甘溫除熱」之治則。《內經》云:「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,寒則泣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」血虛發躁之熱,非清熱瀉火可解,反須溫補氣血,使陰平陽秘,方為治本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