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發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虛發躁,病證名。因血虛而致的煩躁。《脾胃論》:「如發熱惡熱,煩躁,大渴不止,肌熱不欲近衣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者,……此血虛發躁。」治用當歸補血湯。

血虛發躁的症狀為發熱惡熱,煩躁,大渴不止,肌熱不欲近衣,其脈洪大,按之無力。

血虛發躁的病因是由於血虛所致。血虛可因多種原因引起,如久病、失血、產後、大出血等。血虛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氣血不足,而出現煩躁、發熱、大渴等症狀。

血虛發躁的治療方法以補血為主。常用中藥有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川芎白朮茯苓、甘草等。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。

血虛發躁的預防方法包括以下幾點:

  1. 注意飲食調理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和鐵的食物,如瘦肉、魚、蛋、奶、豆類、蔬菜、水果等。
  2. 避免過度勞累,保持充足的睡眠。
  3. 戒菸戒酒。
  4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5. 定期體檢,及早發現和治療疾病。

血虛發躁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如果出現相關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