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腹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腹痛
血虛腹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、經脈失養或凝澀不通所致的腹痛。此證多見於久病體弱、失血過多,或脾胃生化不足,導致營血虛少,無法濡養臟腑經絡而發病。
病因病機
- 陰血虧虛:長期失血(如婦人崩漏、產後失調)、脾胃虛弱而造血不足,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導致陰血耗損。
- 經脈凝澀:血虛則脈道不充,氣血運行不暢,經絡失養,引發攣急疼痛。《症因脈治》指出:「血虛腹痛,如細筋牽引」,正因血不榮筋,脈絡拘急所致。
臨床表現
其特徵為:
- 腹痛綿綿,如細筋牽引,痛無定處,時輕時重。
- 疼痛多牽涉小腹及脅肋,伴隨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、唇甲淡白等血虛之象。
- 腹部雖痛,但無脹滿飽悶感,與氣滯或食積腹痛有別。
- 脈象細澀或虛微,舌質淡、苔少。
辨證分型
- 肝血不足,經脈失養:疼痛牽引脅肋,伴見眩暈、目乾,脈弦細。治宜養血柔肝,方用補肝散(《證治準繩》)、逍遙散加減。
- 陰虛內熱,虛火擾絡:腹痛隱隱,午後加重,兼見潮熱、口乾,脈細數。治宜滋陰清熱,方選知柏四物湯或歸芍地黃丸。
- 脾胃虛弱,氣血兩虧:腹痛喜按,食少乏力,宜調補氣血,可用戊己湯(黃連、吳茱萸、白芍)合當歸補血湯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養血活血、和絡止痛」為原則,依證型配伍:
- 養血和營:重用當歸、白芍、熟地黃、川芎(四物湯基礎)。
- 緩急止痛:加甘草、飴糖(如小建中湯意)。
- 疏肝通絡:酌加柴胡、香附、延胡索。
- 滋腎填精:山茱萸、枸杞子適用於肝腎陰虛者。
鑑別診斷
- 氣滯腹痛:痛而脹悶,噯氣後舒,脈弦。
- 血瘀腹痛:痛處固定,如針刺,舌紫暗。
- 虛寒腹痛:喜溫喜按,遇冷加劇,脈沉遲。
此證屬內傷虛痛,與外感實痛有別,宜從本虛論治,忌攻伐傷正。古籍《景岳全書》亦強調:「血虛之痛,必喜揉按,非若實邪之拒按也。」指出其辨證要點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