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喉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喉痛
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病症之一。其特點為咽喉疼痛,伴隨血虛證候,多因陰血虧損、虛火上炎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血虛喉痛主要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血、勞倦過度,或失血過多等因素,導致陰血虧虛。陰血不足,則喉嚨失於濡養,虛熱內生,上熏咽喉,故見咽喉疼痛。此外,午後陽氣漸衰,陰虛更甚,疼痛易於此時加劇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咽喉症狀:咽喉隱痛或灼痛,時作時止,局部不腫或微紅。
  2. 血虛見症:面色不華或微紅,唇甲淡白,頭暈目眩,心悸怔忡。
  3. 虛熱徵象:午後潮熱,口乾咽燥,手足心熱。
  4. 舌脈特徵:舌質淡紅或偏紅,少苔;脈細數無力,尤以左手脈象明顯。

治法與方藥

  • 基礎治法:滋陰補血,清降虛火。
  • 主方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加黃柏、知母。
    • 四物湯為補血調血之要方,能養血潤燥;
    • 黃柏、知母苦寒滋陰,清降虛火,共奏養血清熱之效。
  •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陰虛甚者,加玄參、麥冬以增滋陰之力;
    • 潮熱明顯者,可酌加地骨皮、銀柴胡以清退虛熱;
    • 兼氣虛者,合用四君子湯益氣生血。

辨證要點

需與「陰虛喉痛」、「風熱喉痹」等鑑別:

  • 陰虛喉痛:以乾痛為主,少痰,舌紅少津,脈細數,治宜滋陰降火,如六味地黃丸加減;
  • 風熱喉痹:咽喉紅腫痛劇,伴發熱惡寒,脈浮數,屬實熱證,宜疏風清熱,如銀翹散。

此證多見於體弱、久病或婦人產後,治療時需注重調理氣血,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