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經亂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經亂
病證名,始載於《景岳全書·婦人規》,屬月經不調範疇。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虧虛,沖任失養,致經血生化不足,血海蓄溢失常,故見經行先後無定期,或先或後,經色淡紅質稀,量少澀滯。
病因病機
- 肝脾血虛:肝藏血,脾統血,肝鬱克脾或飲食勞倦傷脾,皆可致陰血耗損。肝血不足則疏泄失常,經期錯亂;脾虛失運則氣血生化無源。
- 三陰虛損:肝腎同源,脾為後天之本。若久病、房勞或失血過多,耗傷肝脾腎三陰,沖任虧虛,經血失於濡養。
- 心脾兩虛:思慮過度,暗耗心血,脾失健運,血虛不能下注胞宮。
辨證分型
-
肝脾血虛證
- 主症:經期紊亂,經血色淡量少,兼胸脅脹悶、情志抑鬱、食少腹脹、大便溏薄。
- 治法:養血調肝,健脾益氣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寒象加肉桂溫經,熱象加黃芩清熱;肝鬱氣滯佐香附、延胡索疏肝行滯。
-
三陰虛損證
- 主症:經後小腹隱痛綿綿,喜溫按,腰膝酸軟,食少便溏,面白無華。
- 治法:滋腎填精,養血調衝。
- 方藥:小營煎(當歸、熟地、枸杞、白芍、山藥、炙甘草)滋補肝腎;五福飲(人參、熟地、當歸、白朮、炙甘草)補益五臟氣血。
-
心脾兩虛證
- 主症:經行錯後量少,心悸怔忡,失眠健忘,倦怠乏力,舌淡脈細弱。
- 治法:益氣補血,健脾寧心。
- 方藥:歸脾湯(黃芪、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龍眼肉等)補養心脾;七福飲(人參、熟地、當歸、白朮、酸棗仁等)專治氣血俱虛、心神失養。
精微探討
- 血虛與氣滯常互為因果,故養血當佐理氣,如四物湯配香附,使補而不滯。
- 三陰虛損者,宜「精血同補」,兼顧脾腎,小營煎中枸杞、山藥即寓此意。
- 心脾兩虛證尤重氣血雙補,歸脾湯以人參、黃芪補氣生血,契合「陽生陰長」之旨。
此證雖以血虛為本,然須審其兼夾,辨明臟腑虛損之偏重,方能標本兼治,調經復常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