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經行後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經行後期

病證名,屬經行後期之證型,指因血虛導致月經延後而至。此證多因先天體質虛弱,或後天失養所致,如久病大病耗傷氣血、產後失血過多、長期慢性出血,或脾虛運化無力,以致衝任血海空虛,經血不足,難按時滿溢,遂致月經遲至。

臨床表現
月經週期延後,經量偏少而色淡質稀,面色萎黃或蒼白無華,肌膚乾燥欠潤澤,頭暈目眩,心悸少寐,唇甲色淡,小腹綿綿作痛,按之稍緩,形體消瘦,舌質淡紅,苔薄白,脈細弱或沉細無力。

病機分析
血虛則衝任失養,血海匱乏,故經期延後、量少色淡;血不榮於外,則面色萎黃、肌膚不潤;血虛不能上奉清竅,故見眩暈;血不養心,則心悸失眠;血虛胞脈失濡,故小腹隱痛;舌脈之象皆為血虛之徵。

治法
治當補血養營,益氣調經。以滋養衝任、充盈血海為要,佐以益氣生血,使氣旺則血生。

常用方劑

  1. 人參養榮湯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由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炙甘草、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肉桂、黃耆、五味子等組成,氣血雙補,兼養心神,適用於血虛兼氣弱、心悸失眠者。
  2. 當歸補血湯(《內外傷辨惑論》):
    黃耆、當歸兩味配伍,重用黃耆補氣以生血,適用於血虛氣弱之證,尤重補氣攝血之功。
  3. 人參滋血湯(《產寶百問》):
    以人參、山藥、茯苓、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為主,補脾益腎,養血調經,適於脾虛血弱、經源不足者。

辨證加減

  • 若兼見脾虛溼滯,食少便溏者,可加白朮、砂仁健脾化濕;
  • 血虛兼寒,經行小腹冷痛,加艾葉、吳茱萸溫經散寒;
  • 肝血不足,兼見脅脹目澀,可配枸杞子、桑寄生滋養肝腎。

相關中醫理論延伸

  • 此證與氣虛經行後期有別,后者重在氣虛推動無力,伴神疲乏力、脈弱,治以補氣為主(如補中益氣湯)。
  • 血虛久延可累及腎精,致「精血同虧」,需兼填腎精,酌加菟絲子、紫河車等血肉有情之品。
  • 衝任二脈隸屬肝腎,血虛者常與肝藏血功能相關,故養血常佐疏肝(如香附、柴胡),然需避辛燥耗血。

此證調治需注重平時養血,如飲食輔以當歸、阿膠等藥膳,然須辨證為準,不可概投滋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