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厥

血虛厥為中醫病證名,屬厥證之一,因陰血虧虛、營血不足,導致氣機逆亂、陰陽失調,發為四肢厥冷、神志昏蒙之證。其病機根源在於「血虛不運,清竅失養」,多見於失血過多、崩漏不止,或產後氣血驟虛之人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失血傷陰:如吐血、衄血、外傷失血,或婦女崩漏日久,致血海空虛。
  2. 產後血虧:分娩時氣血耗損,若調養失宜,易致血虛陽浮。
  3. 久病虛損:慢性疾病耗傷陰血,肝腎不足,髓海空虛,陰不斂陽。

血為氣之母,血虛則氣無所附,陰不制陽,虛陽上擾清竅,故見手足厥逆、眩暈昏仆;血不濡養經脈,則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、脈象細弱或浮大而芤。

辨證論治

主證:突然昏厥、面色慘白、四肢不溫、大汗淋漓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或洪大無力(陰虛陽浮之象)。

治法:養血益氣,調和陰陽。

  • 經典方藥
    • 四物湯加味(《赤水玄珠》):當歸、熟地黃、白芍、川芎,佐以酒炒黃柏、知母,兼清虛熱。
    • 芎歸養榮湯:以川芎、當歸為君,配伍人參、白朮、茯苓等,補氣生血,適用於血虛兼氣弱之證。
  •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氣隨血脫,可合獨參湯急固元氣;
    • 若陰虛內熱,加麥冬、阿膠滋陰潤燥;
    • 兼見肝風內動,予鉤藤、牡蠣潛陽熄風。

古籍論述

《赤水玄珠·厥證門》強調:「血虛之厥,脈洪大者,乃血去陰傷,陽無所依」,故治需「滋其陰而斂浮陽」。此證須與陽厥(熱盛閉竅)、氣厥(肝鬱氣逆)鑒別,後二者脈象多沉實或弦緊,與血虛之虛象迥異。

血虛厥屬內傷虛證,治本之道在於調補肝脾,滋養化源,使陰血漸復,陽氣自歸其位。臨床須細察脈證,避免誤投辛散峻劑,更傷其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