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秘

病證名,屬虛秘範疇,指因陰血虧虛,腸道失於濡潤,傳導乏力而致之大便秘結。此證多見於年老體弱、產後婦女、久病耗傷,或過度發汗、利小便而致津液枯涸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:血屬陰,主濡養。若失血過多(如產後、外傷)、思慮過度暗耗陰血,或脾胃虛弱而化源不足,皆可致血虛不能潤澤腸道,使大便燥結難下。
  2. 津液耗傷:血與津液同源,過汗、過利小便或熱病後津液虧損,亦可加重腸道乾澀,導致傳導失司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便乾結或雖軟但努責乏力,排便困難。
  • 兼症:面色蒼白或萎黃,頭暈心悸,唇甲淡白,舌質淡、苔薄白,脈細澀或沉弱。
  • 特徵:與實秘不同,血虛秘患者雖覺肛門墜脹,卻因氣血不足而推送無力,甚則久坐馬桶仍難解出。

中醫治法

治則:養血潤燥,佐以行氣通便。

代表方藥

  1. 潤腸丸(《沈氏尊生書》):當歸、生地黃、桃仁、火麻仁、枳殼,宜於血虛兼腸燥者。
  2. 導滯通幽湯(《蘭室秘藏》):當歸、桃仁、生地黃、升麻、紅花,長於養血活血、潤腸通幽。
  3. 益血丹(《醫學綱目》):當歸、熟地黃、阿膠,側重滋陰補血。
  4. 加味四物湯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為基礎,酌加陳皮理氣、酒紅花活血,甘草調和,適用於血虛兼氣滯者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氣虛秘區別:氣虛秘多見乏力倦怠、排便後氣短,脈虛弱;血虛秘則以面色無華、心悸脈細為辨。
  • 與陰虛秘區別:陰虛秘兼見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,血虛秘則偏重血不榮色之象。

古籍摘錄

《萬病回春·大便閉》云:「虛弱並產婦及失血大便不通者,血虛而閉也。」另《景岳全書》亦指出:「老人虛秘,多屬血少。」均強調血虛致秘之病機關鍵。

(參見「虛秘」條,以明虛證便秘之共性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