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難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難產
病證名。屬難產證型之一,主要因產婦陰血虧虛,胞中失潤,致使胎兒難以轉動娩出。《傅青主女科》下卷詳述其機理:「妊娠有腹痛數日,不能生產,人皆曰氣虛力弱,不能送子出產門。誰知是血虛膠滯,胞中無血,兒難轉身乎。」指出胎兒之成形,本於腎精;而其成長濡養,則賴五臟六腑之血灌注。故氣血充盈則胎兒易生,血虛不足則產程艱難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血虛難產多由產前體質虛弱、久病耗血,或脾胃不足、生化乏源所致。血為氣之母,血虛則氣亦弱,氣血兩虛之下,胞宮失於濡潤,產道乾澀,胎兒轉動受阻。此外,血虛易致氣滯,氣血運行不暢,進一步加劇難產。《婦科經驗良方》亦強調:「血虛則子宮濡潤不足,不能滑利故難產。」
證候表現
產婦多見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,頭暈心悸,神疲乏力,臨產時陣痛微弱且間歇不規則,宮縮無力,產程延長,甚或胎位不正。舌質淡、苔薄,脈細弱或虛大無力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氣血雙補,以潤滑胞宮、助胎轉動。傅青主主張「氣血兼補」,使「氣能推送,而血足以濟之」,並創送子丹(生黃芪一兩、當歸一兩、麥冬一兩、熟地五錢、川芎三錢)。方中重用黃芪、當歸,取當歸補血湯之意,益氣生血;麥冬滋陰潤燥,熟地填精養血,川芎活血調氣,共奏氣血充盈、胞脈通利之效。
理論延伸
此證與現代醫學「子宮收縮乏力」部分相應,然中醫更強調體質調理。氣血互根,故補血常佐補氣,如《女科正宗》所言:「血不自生,須得陽和之氣而生。」然需注意比例,避免陽氣過亢反耗陰血,故傅氏特重黃芪與當歸之配伍(5:1),既防氣盛血燥,又助血行產門。
古籍佐證
除《傅青主女科》外,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》亦提及:「產時血虛氣滯,宜佛手散(當歸、川芎)加人參、益母草。」而《景岳全書》更強調補腎填精與養血並重,蓋因「精能化血」,反映血虛難產之調治,需兼顧先天與後天之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