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熱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熱

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所致之發熱證候,屬內傷發熱範疇。中醫認為,血液具有濡養臟腑、化生陽氣之功,若陰血不足,則陰不制陽,虛陽浮越而生內熱,臨床可見低熱綿綿、午後熱甚,或伴有口乾咽燥、夜臥不寧、面白無華等症,其熱象多為「燥熱」而非實火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失血過多:如崩漏、產後失調、外傷出血等,陰血驟耗,氣隨血脫,陽無所附而發熱。
  2. 久病耗血:慢性疾病如虛勞、肝腎陰虧,陰血漸損,臟腑失養。
  3. 脾胃虛弱:脾為氣血生化之源,若運化失職,血之化生不足,久而致血虛陽亢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發熱特徵:熱勢不高,多為午後潮熱,或自覺五心煩熱(手足心及胸中),遇勞加重。
  • 血虛體徵:面色淡白或萎黃、唇甲色淡、頭暈眼花、心悸怔忡。
  • 陰虛燥象:口乾咽燥、皮膚乾枯、大便燥結,舌淡或偏紅少津,脈細數無力。

中醫辨治

此證需與「陰虛發熱」鑑別:陰虛熱多因腎陰虧損,兼見顴紅盜汗、舌紅絳;血虛熱則以血不榮外為主,燥象明顯而熱勢較輕。

常用方劑

  1. 聖愈湯(《醫宗金鑑》):由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)加人參、黃耆組成,益氣補血,適用於氣血兩虛之發熱。
  2. 人中白丸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:以人中白(沉積尿垢,性寒降火)為主藥,佐以養陰清虛熱之品,針對血虛燥熱日久者。
  3. 歸脾湯:若兼心脾兩虛、失眠多夢,可加減運用,以補血安神。

配伍加減

  • 若虛熱明顯,可加地骨皮、銀柴胡、青蒿等清虛熱。
  • 津傷甚者,酌加麥冬、石斛以滋陰生津。

古籍論述

《雜病源流犀燭·虛損癆瘵源流》指出:「有血虛熱,必兼燥渴,睡臥不安。」強調其病機與陰血不足、心神失養相關。另《景岳全書》提及:「血虛者,其熱不甚,但當滋補。」治療以養血為本,慎用苦寒直折,以免更傷氣血。

此證之調養,重在補血兼調脾胃,使氣血生化有源,虛熱自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