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生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生風

定義
血虛生風為中醫學病理名詞,屬「內風」範疇,指因血液虧虛、肝血不足,導致肢體或臟腑失於濡養,進而引發風動之證。此病機核心在於「血虛不榮,虛風內動」,臨床以眩暈、麻木、抽搐、震顫等風象為主要表現,然其本質屬虛證,與外感風邪或實熱動風有別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失血過多:久病失血、外傷、婦女經產過多等,致使陰血驟損,脈絡空虛,肝失所藏,筋脈失養而風動。
  2. 化源不足:脾胃虛弱、飲食不節,導致氣血生化乏源,肝血虧虛,難以濡養筋脈。
  3. 肝腎虧損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。若久病及腎,或先天稟賦不足,肝腎精血虧耗,可致陰不制陽,虛風內起。

病理特點

  • 血虛為本,風動為標:陰血不足,肝陽失斂,陽氣躁動化風,形成「血虛陽浮」之態。
  • 病位主在肝,涉及心脾:肝主藏血、主筋,血虛則肝失柔潤,筋脈拘急;若兼心血不足,可見心悸、健忘;脾虛則氣血生化無力,加重血虛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風動之象:手足蠕動、肌肉瞤動、肢體麻木、皮膚瘙癢(血虛風燥)。
  • 血虛見證:面色萎黃或蒼白、唇甲色淡、頭暈眼花、舌淡脈細。
  • 兼證辨異
    • 兼陰虛者,可見潮熱、盜汗、舌紅少苔(血虛陰傷)。
    • 兼氣虛者,伴神疲乏力、氣短自汗(氣血兩虛生風)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與肝陽化風區別:後者因肝腎陰虛、陽亢無制,多見頭痛劇烈、面赤、舌紅絳,屬上實下虛之證。
  • 與熱極生風區別:熱極生風多因溫病高熱,劫灼肝陰,表現為高熱、項強、角弓反張,屬實熱證。

中醫治法
以「滋養肝血、熄風止痙」為原則,常用方如:

  • 補肝湯(《醫學六要》):當歸、川芎、熟地、白芍、酸棗仁等,補血柔肝。
  • 阿膠雞子黃湯(《通俗傷寒論》):滋陰養血、柔肝熄風,適用於陰血虧甚者。
  • 加減復脈湯(《溫病條辨》):用於溫病後期陰血耗傷之虛風內動。

藥證對應

  • 養血藥:當歸、熟地、白芍、阿膠。
  • 熄風藥:鉤藤、天麻、牡蠣(潛陽)、全蠍(兼瘀者慎用)。
  • 配伍要旨:佐以健脾益氣之黨參、黃耆,以助氣血生化;若兼陰虛,加麥冬、生地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臨證指南醫案》:「液耗風動,筋掣疭瘲,議甘緩益虛。」
  • 《張氏醫通》:「血虛風燥,皮膚皴揭,宜四物湯加防風、荊芥。」
    此類論述皆強調血虛致風的病理特點,治療需以補虛為先,佐以熄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