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痰

病證名。指因陰血虧虛,津液化痰而所致之痰證。此證多由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或思慮過度、陰血暗耗,以致營血不足,陰虛內熱,灼津成痰。痰與虛熱互結,遂成血虛痰證。

臨床表現
患者可見形體消瘦、面色萎黃或潮紅,五心煩熱(手心、腳心及心胸煩熱),口乾咽燥,或見痰少黏稠難咯,甚則痰中帶血。舌質紅或淡紅,舌苔薄少或薄黃而乾,脈象細數,顯示陰血不足兼有虛熱之象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陰血虧虛:血屬陰,主濡養,若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,血虛則津液不充,陰虛生內熱,熱灼津液為痰。
  2. 虛火煉痰:陰虛火旺,虛火內擾,煎熬津液,聚而生痰,痰熱膠結,更傷陰血,形成惡性循環。

治法
宜養血滋陰、清熱化痰。血足則津液得以涵養,虛熱得平,痰源自消。

代表方劑

  • 加減四物湯(當歸、生地、白芍、川芎)為主方,酌加:
    • 貝母:清熱化痰,潤肺止咳。
    • 杏仁:宣肺降氣,助痰排出。
    • 青黛:清肝瀉火,涼血解毒,適用於痰熱兼夾者。
  • 若陰虛甚者,可加麥冬、沙參以增強滋陰潤燥之效;虛熱明顯者,加知母、地骨皮以清虛熱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陰虛痰:以陰虛為主,痰證為次,常見於肺腎陰虛,痰少而黏。
  • 氣虛痰:因氣虛無力運化水濕,痰多稀白,伴有氣短乏力,脈弱。
  • 血瘀痰:痰與瘀血互結,常見局部刺痛、舌紫暗,與血虛痰之虛熱表現不同。

古籍參考
《症因脈治》謂此證「六脈細數」,強調陰虛內熱之象;治療上以養血為本,佐以化痰,標本兼顧。後世醫家進一步完善,認為養血需兼顧健脾益氣,以資氣血生化之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