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頭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頭痛
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,腦竅失於濡養所致之頭痛。首載於《蘭室秘藏·頭痛門》,其云:「血虛頭痛,當歸、川芎為主。」此證多因脾胃虛弱,生化不足;或久病耗血;或失血過多,導致陰血虧虛,清竅失養而發。
臨床表現
血虛頭痛特徵為頭痛隱隱,時發時止,多見於眉棱至頭角部位,或呈抽掣感。伴見頭暈目眩,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色淡,心悸怔忡,夜寐不安,舌質淡,脈細弱或芤。部分患者易受驚悸,遇勞則痛勢加劇。此證常見於貧血、慢性失血或血管性頭痛患者。
病機探析
中醫認為,「頭為諸陽之會」,需氣血上奉以榮養。若血虛不能上濡,腦絡空虛,清陽不升,則頭痛作矣。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血虛頭痛,乃血不營筋,虛風內動。」除血虛外,常兼氣弱,因「血為氣之母」,血虧則氣亦不足,故多見氣血兩虛之候。
治療法則
治宜補血益氣,柔絡止痛,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)為基礎方:
- 血虛為主:加重當歸、川芎用量,佐阿膠、枸杞以滋陰養血。
- 兼氣虛者:合用四君子湯或補中益氣湯,以氣血雙補。
- 虛風內動:加鉤藤、天麻以熄風;若心悸不寐,加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文獻溯源
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闡述:「血虛頭痛,痛自魚尾上攻而作,宜芍藥、生地、當歸補之。」後世醫家亦強調,血虛頭痛者雖以補血為要,然需佐少量行氣活血之品(如川芎、香附),使補而不滯,血行則痛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