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痿

病證名,指因產後失調或大量失血後,導致陰血虧虛,筋脈失養而引發的痿證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,臨床表現為四肢痿軟無力、行動困難,且面色萎黃無華,乃血虛不能濡養筋脈所致。
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肝主筋」「血主濡之」,肝藏血而筋賴血以養。若因產後氣血耗傷,或失血過多,致陰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潤,則肢體痿弱不用。《張氏醫通·痿痹門》指出:「陰血衰弱,不能養筋,筋緩不能自收持,故痿弱無力。」此外,血虛常兼氣弱,氣血兩虧進一步加重筋脈失養,形成痿躄之症。

臨床表現
主要症狀包括:

  1. 肢體痿弱:手足軟弱無力,甚則無法站立或行走。
  2. 面色萎黃:因血虛不能上榮於面,故面色淡白或萎黃無華。
  3. 其他兼症:或伴頭暈目眩、心悸失眠、唇甲色淡等血虛徵象。

治療原則
養血榮筋為主,佐以補氣、活絡。歷代醫家治法略有差異:

  1. 《丹溪心法·痿》主張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為基礎,加黃柏、蒼術清熱燥濕,並配合補陰丸滋陰養血,以標本兼顧。
  2. 《張氏醫通》推薦補血榮筋丸,專治陰血虧虛之痿證,方中多配伍熟地、當歸、牛膝等養血強筋之品。
  3. 若氣血兩虛明顯,可合用八珍湯或歸脾湯,益氣養血以助筋脈復健。

相關鑑別
血虛痿需與其他痿證區分:

  • 濕熱痿:多見肢體沉重、苔黃膩,治以清熱利濕。
  • 肝腎陰虛痿:常見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,宜滋補肝腎。
  • 氣虛痿:以倦怠乏力為主,需益氣健脾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強調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故臨床可配合調理脾胃,以助血虛痿之恢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