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心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心汗
病證定義
血虛心汗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思慮過度,耗傷心血,導致心血不足,陰液失守,而呈現心胸部獨見汗出的症狀。其特徵為他處無汗,唯獨心窩處有明顯汗出,且思慮愈甚則汗出愈多。此病機關鍵在於「心血虧虛,神不攝津」,屬內傷雜病範疇。
病因病機
- 思慮傷血:中醫認為「心主血藏神」,過度思慮可暗耗心血,致心陰虧虛,陰虛則內熱,熱迫津液外泄而為汗。
- 勞倦內傷:長期勞神過度或久病體弱,致使心脾兩虛,氣血生化不足,心失所養,衛外不固。
- 肝鬱化火:若兼有情志不暢,肝鬱化火,下汲腎水,上灼心陰,亦可加重汗出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心胸部侷限性汗出,靜坐或夜臥時明顯,情緒緊張、思慮時加劇。
- 兼症:或見心悸怔忡、失眠多夢、面色少華、唇甲色淡、舌質淡紅少津、脈細數或虛弱。
中醫辨治
-
內服方藥
- 養心血為主:《醫鈔類編》載豶豬心方,以豬心為引,配伍人參補氣生血、當歸養血和血,取「以形補形,同氣相求」之理。服後再以艾湯送服茯神末,茯神甘淡性平,專入心經,可寧心安神、助斂心液。
- 生脈散加減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,益氣養陰、斂汗生津,適用於氣陰兩虛型。
- 六味地黃丸化裁:若兼腎陰虧虛,可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,佐以酸棗仁、柏子仁養心安神。
-
臟腑調理
- 補益心脾:歸脾湯加減,黃耆、黨參、白朮健脾益氣,當歸、龍眼肉補血養心,木香理氣醒脾,使補而不滯。
- 疏肝解鬱:若兼肝鬱者,可輔以逍遙散疏肝健脾,或加鬱金、合歡皮解鬱安神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汗為心液:《素問‧宣明五氣》云:「五臟化液,心為汗。」汗出異常與心氣心陰密切相關。血虛心汗實為「心液不藏」之表現,治療需標本兼治,補血與安神並重。
- 艾湯之用:艾葉性溫,能通十二經,煎湯服用可溫通心脈,配伍茯神增強鎮靜之效,此為「通斂並用」之法。
此證雖病位在心,然與肝、脾、腎皆有關聯,臨證須辨析兼夾,靈活運用滋養、安神、疏調等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