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心悸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心悸

病證名,屬中醫心悸證型之一,因心血虧虛、陰虛內熱,擾動心神而發。多見於久病體弱、思慮過度,或失血耗陰之人,致心失所養,虛火內擾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心血不足:心主血脈,血虛則心體失養,神不守舍。
  • 陰虛火動:陰液虧耗,虛熱內生,上擾心神,加重心悸。
  • 常見誘因如勞倦內傷、長期熬夜、婦人產後失調,或慢性出血性疾病(如崩漏、衄血)耗傷陰血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心悸不寧,勞累或夜間加重,伴虛煩少寐。
  • 兼證:形體消瘦,五心煩熱(手心、足心、胸中熱感),顴赤唇燥,口乾咽燥。
  • 舌脈:舌質偏紅少津,或有裂紋;左脈微弱或浮大無力(左脈候心肝血分),右脈細數。

辨證要點

  1. 虛性亢奮:雖見面赤煩熱,實為陰不制陽之虛火,與實熱證之面紅目赤有別。
  2. 夜間加重:陽入於陰時,陰虛更顯,故心悸多於夜間明顯。
  3. 勞則耗氣:稍勞即發,靜臥稍緩,此與痰飲、瘀血所致持續性心悸不同。

治法方藥
養血滋陰、清熱安神為主,分證選方:

  1. 陰虛偏甚:用天王補心丹(人參、丹參、五味子、天冬、麥冬等),滋陰養血兼補氣安神。
  2. 虛火擾神:選朱砂安神丸(黃連、生地、當歸、朱砂),清心降火,養血鎮驚。
  3. 氣血兩虛:宜歸脾湯加減(黃耆、黨參、龍眼肉、酸棗仁),心脾同調,益氣生血。
  4. 肝腎陰虧:合用六味地黃丸,填補下焦以濟心火。

配伍加減

  • 若兼盜汗潮熱,加地骨皮、白薇清虛熱。
  • 失眠易驚者,加龍齒、珍珠母重鎮安神。
  • 血虛甚者,重用阿膠、雞血藤血肉有情之品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痰火心悸:苔黃膩、脈滑數,兼胸悶嘔惡,治當化痰清火。
  • 陽虛心悸:畏寒肢冷、舌淡胖,需溫通心陽,如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。

此證以「本虛標熱」為特點,治療需標本兼顧,養血為基,佐以清潤,避免苦寒傷陰。古籍《不居集》所載寧志丸(人參、茯苓、遠志等)、十四友丸(柏子仁、酸棗仁、茯苓等),均以補養心脾、寧神定悸為長,可隨證化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