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眩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《血虛眩暈考述》
【名源】 血虛眩暈首見於明代醫家秦景明《症因脈治·卷二》,其書單列"血虛眩運"條目,與氣虛眩暈分章論述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沿此病名,列於"失血門"項下,強調"血不營精"為病機關鍵。
【病機探微】
- 精血互化失常:腎精虧耗則骨髓不充,血海空虛,如《靈樞·決氣》所言:"精脫者耳聾,血脫者色白"。
- 肝藏血失職:肝血不足則風陽易動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:"肝血衰少,內風沸騰"。
- 脾土不生:脾胃虛弱則化源不足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云:"脾虛則九竅不通"。
【證候特徵】 *主症:頭目昏眩如坐舟車,面色㿠白無華 *次症:爪甲淡白、唇舌色淡、經量稀少 *特有體徵:肌膚甲錯(兼瘀血者可見),脈象濡細或芤 *時間特徵:勞倦後加重,平臥稍緩
【治法衍變】
- 明代以前多用四物湯化裁
- 清代發展出三才湯(人參、熟地、天冬)配合當歸補血湯
- 近代名醫施今墨創制"補血息風方"(當歸、阿膠、鈎藤、天麻)
【類證鑑別】 *與痰眩暈:痰證多見苔膩脈滑 *與氣虛眩:氣虛必見短氣乏力 *與肝陽眩:陽亢必伴面赤易怒
【轉歸演變】 失治可發展為:
- 血虛生風:出現肢體顫動
- 血枯經閉:婦人月事斷絕
- 虛勞發熱:陰血虧極而生內熱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