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疵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疵疽
疵疽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附骨疽之一類,特指發於肩部及上臂(臑)之癰疽。此病名首載於《靈樞·癰疽》,原文述其外徵為「其狀赤黑」,並強調需「急療之」,提示其病情進展迅疾,當及早處治。
病因病機
疵疽之成,多因氣血虛弱,外感風寒濕邪,或跌撲損傷,致使經絡阻滯,毒邪深竄,蘊結於肩臂骨節之間。其病機與附骨疽相通,皆屬「陰疽」範疇,乃寒濕痰瘀凝滯筋骨所致。若遷延失治,毒邪化熱,可腐肉敗骨,甚則內陷傷營。
臨床表現
初起患處隱痛,皮色漸呈赤黑,腫硬無頭,形如痰核;隨病情發展,疼痛加劇,局部灼熱,或伴身熱、煩渴等陽證之象。若膿成未潰,則按之應指;潰後膿水清稀,久不收口,或見死骨排出,屬陰寒凝滯之重症。
治法參考
-
內治
- 初起:宜溫經散寒、活血解毒,可選用陽和湯加減,或《醫宗金鑒》之內托黃耆湯。
- 化熱期:若見紅腫熱痛,轉投仙方活命飲合黃連解毒湯,清熱解毒、消腫潰堅。
- 潰後:氣血兩虛者,用十全大補湯托裡生肌;若餘毒未清,佐以四妙勇安湯化裁。
-
外治
- 未潰時可用沖和膏外敷,調和陰陽;膿成則切開引流,配合九一丹提膿祛腐;潰後瘡口久不斂,以生肌玉紅膏收口。
古籍延伸
《外科正宗》論附骨疽時提及:「此症初起則寒熱交作,稍似風濕,久則漫腫無頭……」,與疵疽之陰陽轉化機理相類,可互參。清代《瘍醫大全》更詳述其變證,強調「骨蝕」之險,需辨明虛實寒熱而治。
疵疽雖屬局部病變,然中醫視其為整體氣血失調之徵象,故治療上須兼顧扶正祛邪,尤重溫通經絡、托毒外出之法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