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虛腰痛

血虛腰痛為中醫病證名,指因陰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養所致之腰痛。此證多見於婦女經產失血過多,或久病耗傷陰血,以致肝腎不足,經絡失充而發為腰脊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「肝藏血」、「腎藏精」,精血同源。若失血過多(如月經過多、產後出血),或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不足,長期耗損陰血,則肝腎精血虧虛。腰為腎之府,肝主筋脈,血虛則筋脈失養,故見腰部綿綿作痛,伴見頭暈目眩、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等血虛之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痛特點:痛感綿綿,隱隱作痛,勞動後加重,休息稍緩。
  • 兼症:頭暈心悸、失眠多夢、月經量少或色淡、舌淡苔薄、脈細弱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宜養血滋筋、補益肝腎。經典方選《四物湯》加減:

  • 基礎方: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黃(補血調血)。
  • 加減法
    • 若腎虛明顯,加杜仲、桑寄生、續斷補肝腎強腰膝;
    • 兼氣虛者,加黃耆、黨參益氣生血;
    • 血虛燥熱,可加阿膠、枸杞滋陰潤燥。

古籍參考

《證治要訣·諸痛門》明確指出:「婦人血過多,及素患血虛致腰痛者,當益其血。」強調調補陰血為治療核心。另《婦人大全良方》亦載血虛腰痛之證,多用養血配伍補肝腎之品,以標本兼顧。

此證屬虛損為本,臨床需辨明血虛與兼夾病機(如氣滯、血瘀),方能精準用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