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虛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虛自汗
病證名
血虛自汗係因陰血虧虛,營陰不足,肌腠失於濡養,衛陽失其固攝之力,而致津液外泄,出現自發性汗出的症狀。此證首見於《世醫得效方·大方脈雜醫科》,臨床多伴隨血不養心、氣血失調等表現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「汗為心之液」,血汗同源,陰血虧損則陽氣失藏,故血虛者常見自汗。其病機關鍵在於:
- 營血不足:陰虛不能內守,陽氣浮越於外,導致津液外泄。
- 氣隨血耗:血虛日久,氣無所依附,衛氣失固,腠理疏鬆而汗出。
- 血虛生熱:陰血虧虛,虛熱內擾,迫津外溢,加重汗證。
臨床表現
- 自汗頻出,動則尤甚,汗液清冷。
- 面色蒼白或萎黃,唇甲淡白,形體消瘦。
- 心悸怔忡,夜寐不安,易驚惕。
- 肢體倦怠,頭暈眼花,舌淡、脈細弱。
- 若兼陰虛內熱,可見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。
辨證論治
-
補血斂營
- 主方:當歸建中湯(《千金要方》)、四物湯加減。
- 藥用當歸、白芍養血和營,桂枝、生薑溫通衛陽,大棗、甘草補益中氣。若氣虛明顯,可加黃耆、黨參益氣固表。
-
血虛有熱
- 主方:當歸六黃湯(《蘭室秘藏》)。
- 以當歸、生地、熟地滋陰養血,黃芩、黃連、黃柏清熱瀉火,佐黃耆固表止汗,標本兼顧。
-
氣隨血脫
- 見於大失血後汗出不止,屬急危之候,需大補元氣。
- 急救:獨參湯(《景岳全書》)益氣固脫,繼以八珍湯或歸脾湯調補氣血。
相關鑒別
- 陽虛自汗:多伴畏寒肢冷、舌淡胖,治宜溫陽固表(如玉屏風散合金匱腎氣丸)。
- 氣虛自汗:以乏力、氣短為主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古籍探源
- 《景岳全書》強調:「血虛則氣無所歸,陽浮於外而為汗。」
- 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自汗屬陽虛者固多,然血虛亦能致汗,不可不辨。」
血虛自汗之治,首重調補營血,兼顧氣陰,使陰陽相濟,則汗出自止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