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噎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噎膈
病名:為噎膈證之一,因瘀血停留於胸膈所致。此證多由外傷跌撲,或情志過激(如暴怒),導致血液凝滯於胸膈,日久不散,形成瘀血阻滯。其臨床特徵為飲食吞嚥困難,遇熱稍緩,遇寒則痛感加劇。
病因病機:
根據中醫理論,血噎膈的形成與「氣滯血瘀」密切相關。跌撲損傷或情志內傷(如大怒)可使經脈受損,血行不暢,瘀血內停。胸膈為氣機升降之要道,瘀血阻滯於此,礙於氣機運行,故發為噎膈。此外,寒性收引,得寒則瘀血凝滯更甚,故疼痛加劇;熱則血行稍暢,故症狀稍緩。
證候表現:
- 飲食吞嚥不暢,甚則梗塞難下。
- 胸膈痞滿或刺痛,部位固定不移。
- 遇寒則疼痛加劇,得溫則舒。
- 或見面色晦暗,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弦澀。
相關名詞:
此證又稱「血膈」,與「氣噎」「痰噎」等同屬噎膈範疇,然病機側重於瘀血內停。《醫方考》指出其「久久凝結」的特性,強調病程久延者,瘀血膠結難化,治療需着重活血祛瘀。
治則治法:
中醫治療血噎膈以「活血化瘀、行氣開膈」為主,常用方劑如血府逐瘀湯、膈下逐瘀湯等,旨在化解胸膈瘀血,恢復氣機通暢。瘀血得消,則噎塞自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