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溢
血溢為中醫證名,指血液不循常道,自上竅溢出之病證,首見於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其病機多與血熱妄行、氣火上逆所致血失常道有關,亦可因陰虛火旺、氣虛失攝或瘀血阻絡而發。
病機與證候
《素問玄機原病式·熱類》指出:「血溢者,上出也。心養於血,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。」認為血溢多由熱邪熾盛,迫血妄行,上沖清竅,表現為鼻衄、吐血、咯血、目衄、舌衄等。此外,肝鬱化火、胃熱熾盛、肺燥傷絡等均可引發血溢。
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提出治療原則:「一應血上溢之證,苟非脾虛洩瀉,羸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制,和生地黃汁及桃仁泥、牡丹皮之屬,外入血分,使血下行,以轉逆而為順。」強調血熱妄行者,當以涼血降火、引血下行為主,方如瀉心湯、犀角地黃湯等。若屬陰虛火旺,則需滋陰降火,方選知柏地黃丸;氣虛失攝者,宜益氣攝血,如歸脾湯加減。
小兒血溢特點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詳述小兒血溢之證:「小兒諸血溢者,由熱乘於血氣也。血得熱則流溢,隨氣而上。自鼻出者為鼽衄,從口出者多則為吐血,少則為唾血。若流溢滲入大腸而下者,則為便血;滲於小腸而下者,為溺血。又有血從耳目牙縫齦舌諸竅等出者,是血隨經絡虛處著溢,自皮孔中出也。」指出小兒血溢多因體質陽盛,或外感熱邪,內擾血分所致,常見於鼻衄、齒衄、舌衄等證。
相關證候辨別
血溢與多種出血證相關,如:
- 吐血:血由胃而來,經口嘔出,多因胃熱、肝火或脾虛不攝。
- 咯血:血自肺來,隨咳嗽而出,多見於肺陰虛或肺熱壅盛。
- 鼻衄:鼻腔出血,多因肺胃熱盛或肝陽上亢。
- 九竅出血:泛指眼、耳、鼻、口、前後二陰等處出血,多屬營血熱極或氣血兩燔。
血溢之治療,需結合病位、病性及全身症狀辨證,選用清熱涼血、滋陰降火、益氣攝血或化瘀止血等法,並參考古籍所述之方藥加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