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溢,中醫名詞,是指血失常道從上竅溢出。出自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。多因血熱妄行而上溢。《原病式·熱類》:「血溢者,上出也。心養於血,故熱甚則血有餘而妄行。」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:「一應血上溢之證,苟非脾虛泄瀉,羸瘦不禁者,皆當以大黃醋制,和生地黃汁及桃仁泥、牡丹皮之屬,外入血分,使血下行,以轉逆而為順。」參見吐血、嘔血、鼻衄各條。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:「小兒諸血溢者,由熱乘於血氣也。血得熱則流溢,隨氣而上。自鼻出者為鼽衄。從口出者多則為吐血;少則為唾血。若流溢滲入大腸而下者。則為便血。滲於小腸而下者,為溺血。又有血從耳目牙縫齦舌諸竅等出者,是血隨經絡虛處著溢,自皮孔中出也。」詳小兒大衄、小兒吐血、九道出血、大便下血、小兒溺血、舌衄條。
血溢是一種常見的疾病,多發於兒童。其主要症狀是血從上竅溢出,如鼻衄、吐血、便血等。血溢的病因多為血熱妄行,也有因脾虛泄瀉、氣虛血虧等引起的。治療上應以清熱涼血、活血止血為主。
血溢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,避免熬夜、過度勞累。
- 飲食清淡,多吃蔬菜水果。
- 注意個人衛生,避免接觸不潔的物品。
- 一旦出現血溢的症狀,應及時就醫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