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翳包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翳包睛
血翳包睛,又稱「彩雲捧日」,首見於《銀海精微》。此證多因肝肺風熱壅盛,心火內熾,導致氣血瘀滯,血瘀成翳,嚴重者可完全遮蔽瞳孔。
病因病機
- 肝肺風熱壅盛:肝開竅於目,肝經風熱上攻於目,可導致目赤腫痛;肺主宣發肅降,肺熱壅盛,亦可導致目赤生翳。
- 心火內熾:心主血脈,心火亢盛,灼傷血絡,可致血溢脈外,瘀血凝滯於目,形成血翳。
- 瘀血凝滯:上述因素導致氣血瘀滯,血瘀成翳,遮蔽瞳神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單側或雙側眼睛紅腫疼痛劇烈,淚出如湯,畏光羞明,類似暴風客熱。
- 失治後:赤脈增多增粗,縱橫交錯,貫穿風輪(黑睛)。次日可出現頭痛、便秘等症狀,赤脈突然增大,形成血障。
- 後期:血障實化為翳,厚厚地遮蔽震巽輪(瞳孔)輪廓。強行掰開眼瞼檢查,會發現黑白睛不分,整個眼睛呈現一片血肉之色,故名「血翳包睛」。
鑑別診斷
- 赤膜下垂:從白睛(眼白)垂下赤脈,逐漸侵犯黑睛,最終可發展為血翳包睛。
- 暴風客熱:外感風熱之邪,導致目赤腫痛,但無血翳形成。
治療方法
- 內治:以清熱解毒、活血化瘀為主,可用紅花散加減。
- 紅花散:紅花、生地黃、當歸、赤芍、川芎、黃連、黃芩、梔子、甘草等。
- 外治:點眼藥,如石燕丹。
預後
及早治療,預後較好;若失治誤治,血翳包睛可導致視力嚴重受損,甚至失明。
古籍參考
《目經大成》卷二:「此症初起,或左或右,赤腫狂痛,淚流如湯,畏避不敢向陽,恍若暴風客熱。失治,赤脈大小縱橫,貫過風輪。越宿,加頭痛便秘,赤脈陡大,變成血障。障復實而成翳,厚蔽震巽輪廓。強掰開視,黑白無有,惟一體血肉,故曰血翳包睛。」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