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癭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血癭,病名。癭瘤病證之一種。出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五。多因肝火熾盛,血熱沸騰,復為外邪所搏,鬱結頸部而成。證見患者頸部暫生癭塊,皮色呈紫紅,其錶面有交叉顯露之赤脈紅絲可見,腫塊逐漸長大,多不產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症狀。治宜滋陰制火,養血化瘀,可選用芩連二母丸,或四物湯加海藻、昆布、豬靨之類治療。相當於頸部之血管瘤。

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五:“血癭,頸部暫生癭塊,皮色紫紅,其上有赤脈紅絲交叉顯露,腫塊逐漸長大,多不產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症狀。治宜滋陰制火,養血化瘀,可選用芩連二母丸,或四物湯加海藻、昆布、豬靨之類治療。”

血癭是頸部血管瘤的一種,多因肝火熾盛,血熱沸騰,復為外邪所搏,鬱結頸部而成。其主要症狀是頸部暫生癭塊,皮色呈紫紅,其錶面有交叉顯露之赤脈紅絲可見,腫塊逐漸長大,多不產生明顯之局部壓迫症狀。

治療宜滋陰制火,養血化瘀,可選用芩連二母丸,或四物湯加海藻、昆布、豬靨之類治療。

血癭的預防方法包括:

  1. 保持情緒穩定,避免肝火旺盛。
  2. 注意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食物。
  3. 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  4. 定期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