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癭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癭
病名
血癭為癭瘤病症之一種,首見於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卷十五。其成因多與情志失調、肝火熾盛、血熱沸騰相關,復因外邪侵襲,氣血鬱結於頸部而成。
病因病機
血癭之發,主要因肝主疏泄,情志不遂則肝氣鬱結,久而化火,火熱煎灼陰血,致血熱妄行;或外感風熱邪毒,與內在火熱相搏,氣血凝滯於頸部脈絡,終成癭塊。其病位在肝、心二經,病性屬實熱或陰虛火旺之證。
臨床表現
患者頸部驟生腫塊,皮色紫紅,表面可見赤脈紅絲交錯,觸之或有搏動感。腫塊漸增大,然多無明顯壓迫症狀,如呼吸困難或吞咽不適。偶見局部灼熱感或輕微疼痛,伴心煩易怒、口乾咽燥、舌紅苔黃、脈弦數等熱象。
辨證論治
-
肝火血熱證
- 主症:癭塊色紫紅、脹痛,伴面赤口苦、小便短赤。
- 治法:清肝瀉火、涼血散結。
- 方藥:芩連二母丸(黃芩、黃連、知母、貝母等)加減,或龍膽瀉肝湯合桃紅四物湯。
-
陰虛血瘀證
- 主症:癭塊暗紅、綿綿作痛,兼見顴紅盜汗、舌暗有瘀斑。
- 治法:滋陰降火、化瘀軟堅。
- 方藥: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加海藻、昆布、丹參、鱉甲,或配合豬靨(古方用豬甲状腺組織)以引藥入癭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與頸部血管瘤之關聯:古籍所述血癭特徵,類似現代醫學之「頸部血管瘤」,然中醫更強調整體辨證,非僅局部病變。
- 外治輔法:古方記載可配合外敷清熱化瘀藥,如大黃、赤芍研末調塗,或針刺局部放血泄熱(需專業操作)。
古籍參考
除《三因方》外,《外科正宗》亦提出「血癭屬心肝二經火旺,血沸氣鬱而成」,並載有涼血解毒之治法,如黃連解毒湯化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