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血壅,病名。見《醫學入門.怪疾》。由風熱內擾血分,致遍身忽然肉疼如錐,既癢且痛,不能飲食。若不速治,潰而膿出。治以赤皮蔥燒灰,淋洗;吃豆豉湯數盞。肉起疙瘩如錐,疼痛為火盛,癢甚為風盛。
血壅,是指血液運行不暢,阻滯於經絡,導致局部疼痛、腫脹、發熱等症狀的一種病證。
血壅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:一是外感風熱之邪,侵襲人體,使人體陽氣升浮,血液運行不暢,導致血壅;二是內傷七情,過度思慮、勞累、情志不遂,導致肝氣鬱結,氣血不暢,導致血壅。
血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:局部疼痛、腫脹、發熱、皮膚潮紅、脈弦數等。
血壅的治療方法主要有:疏風散熱、活血化瘀。常用中藥有:荊芥、防風、薄荷、連翹、牛蒡子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丹參等。
血壅的預防方法主要有:注意休息,避免過度勞累;保持心情舒暢,避免情緒激動;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;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血壅是中醫臨床常見的病證,如果治療不當,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如果出現血壅的症狀,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