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壅
血壅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·怪疾》,屬血分風熱內擾所致之疾。其症特徵為遍身忽然肉疼如錐刺,兼見搔癢難耐,甚者疼痛劇烈,以至影響飲食。若遷延失治,可致皮肉潰爛而膿出,病勢轉重。
病因病機
此病多因風熱之邪深入血分,壅滯經絡,氣血運行受阻而成。風性善行而數變,與熱相搏,化火生毒,瘀阻肌腠,故見痛如錐刺;熱盛則肉腐,風盛則癢劇。中醫理論認為,「諸痛癢瘡,皆屬於心」,血壅之痛癢並作,與心火亢盛、血熱生風密切相關。
辨證要點
- 火盛證:肉起疙瘩如錐,疼痛顯著,色赤灼熱,伴口乾煩渴,舌紅苔黃,脈數。
- 風盛證:搔癢甚於疼痛,皮疹遊走不定,或見皮膚燥熱,舌偏紅,脈浮數。
治法與方藥
- 外治法:取赤皮蔥燒灰存性,以沸水淋取其汁,外洗患處。蔥性辛溫,能通陽散結,其灰澀斂,可清熱解毒,適合風熱壅滯之證。
- 內服法:飲豆豉湯數盞。豆豉味苦性寒,歸肺胃經,《本草綱目》載其能「下氣調中,治血脈壅塞」,有宣鬱除煩、解表透熱之效,可助疏散血分風熱。
延伸探討
- 與相似病證鑑別:血壅需與「丹毒」「赤遊風」等鑑別。丹毒多發於下肢,色如塗丹;赤遊風則屬風疹範疇,遊走性腫脹。而血壅以痛癢交加、肉起錐狀為主症。
- 經絡關聯:此病涉及心、肝二經,心主血脈,肝藏血,風熱內擾易致肝風妄動,心火亢熾,故清熱涼血、息風通絡為治則核心。
血壅一病,體現中醫「血分風熱」之病理特點,臨證需辨風火孰輕孰重,外治與內服並行,以疏泄壅滯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