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瘀崩漏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瘀崩漏
病證名,屬崩漏證型之一。多因經期、產後餘血未淨,殘留胞宮;或情志內傷,肝氣鬱結,氣滯血瘀;或寒邪侵襲胞宮,血脈凝滯,瘀阻衝任,導致新血不得歸經,發為崩漏。此證本質為瘀血內阻,血不循經,故臨床特徵鮮明,治療首重活血化瘀,兼顧調經止血。
病因病機
- 瘀血阻絡:經期、產後氣血虛弱,殘瘀未清,積於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。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暢,肝失疏泄,氣機鬱滯,血行不暢,久而成瘀。
- 寒凝血瘀: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,寒性凝滯,血脈拘急,瘀血內停。
臨床表現
- 經血異常:經血淋灕不止,或突然大量出血,色紫暗、質稠夾血塊。
- 腹痛拒按:小腹疼痛劇烈,按之痛增,血塊排出後痛減。
- 月經閉後暴下:常見經閉數月,繼而驟然崩下,瘀血得泄則症狀稍緩。
治療原則
以「通因通用」為法,活血祛瘀以止血,佐以調衝任、固經脈。
- 代表方劑:
- 佛手散合失笑散:當歸、川芎活血行氣;蒲黃、五靈脂化瘀止痛,適用於氣滯血瘀輕證。
- 逐瘀止崩湯(《安徽中醫驗方選集》):
- 活血化瘀:當歸、川芎、三七、沒藥、五靈脂。
- 清熱固經:丹皮炭、炒丹參涼血散瘀。
- 溫經止血:炒艾葉、阿膠。
- 收斂固澀:烏賊骨、龍骨、牡蠣。
辨證要點
- 血瘀實證:經血色紫塊多、腹痛拒按,舌紫暗或有瘀斑,脈沉澀。
- 兼寒象:血塊色暗、小腹冷痛,加吳茱萸、炮薑溫經化瘀。
- 兼熱象:血塊色深紅、口乾舌紅,酌加赤芍、生地榆涼血止血。
古籍參考
- 《醫林改錯》強調「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」,瘀血崩漏當以活血為先。
- 《傅青主女科》指出,崩漏雖屬血病,然「不可獨治其血」,需辨氣血寒熱之因。
此證病機關鍵在於瘀阻衝任,治療需標本兼顧,化瘀與止血並行,並隨證加減,以復血脈通暢之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