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齆息肉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齆息肉
鼻齆息肉,為中醫病名,指鼻腔內生長息肉,阻塞鼻道,導致呼吸不暢之證候。此病名見載於《景岳全書》卷二十七,屬鼻科常見疾患,其成因與臟腑功能失調,尤以肺、脾、胃三臟關係密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鼻齆息肉多因外感風熱邪毒,或內傷飲食,致肺胃蘊熱,濕熱上蒸,凝滯鼻竅而成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肺氣通於鼻,肺臟若熱,其氣上衝,結聚鼻竅,化生息肉。」此外,脾虛濕盛,運化失職,痰濕內停,上犯鼻竅,亦可形成息肉。若久病不癒,氣血瘀滯,則息肉堅硬難消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鼻塞日久,氣息不利,嗅覺減退,甚則張口呼吸,頭昏脹悶。息肉色多淡紅或灰白,表面光滑,觸之柔軟,若兼熱毒熾盛,可伴見鼻流黃濁涕、咽喉乾燥等症。
治法方藥
- 清胃瀉火法:適用於肺胃熱盛者,症見息肉色紅、鼻乾氣熱。方選《脾胃論》之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生地、丹皮、當歸)加黃芩、桑白皮等,以清瀉肺胃之火。
- 化痰散結法:若痰濕偏盛,息肉綿軟,可合用二陳湯(半夏、陳皮、茯苓、甘草)加辛夷、白芷,以燥濕化痰、通竅散結。
- 活血化瘀法:久病氣滯血瘀者,宜選通竅活血湯(赤芍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、老蔥)加浙貝母、牡蠣,以化瘀通絡、軟堅散結。
外治與針灸
外治可配合辛夷消風散局部吹鼻,或以硇砂散點敷息肉根部。針灸常取迎香、印堂、合谷等穴,以宣通鼻竅;脾胃虛弱者加足三里、脾俞,以健脾化濕。
鼻齆息肉之治療,需辨明寒熱虛實,標本兼顧,內外並施,方可收效。歷代醫家如《外科正宗》亦載有手術摘除之法,然需結合體質調理,以防復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