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瘀痛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瘀痛經
病證名,屬痛經證型之一。多因婦女經期或產後,胞宮餘血未盡,復感寒邪,或情志抑鬱,導致氣機不暢、血行遲滯,形成瘀血內阻。瘀血停滯衝任二脈及胞宮,阻礙氣血運行,不通則痛,發為痛經。
病因病機
- 寒凝血瘀:經期、產後胞脈空虛,若起居不慎,感寒飲冷,寒邪客於胞宮,血得寒則凝,致使經血運行不暢,瘀阻作痛。
-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久則瘀血內停,積於胞宮,經前氣血下注時瘀阻加重,故疼痛明顯。
臨床表現
- 腹痛特點:經前或經期小腹刺痛拒按,痛處固定,按之痛甚。
- 經血特徵:經量少而不暢,色紫暗有血塊,血塊排出後疼痛暫緩。
- 兼症:可伴胸脅脹滿、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弦澀等氣滯血瘀之象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活血化瘀、行氣止痛,以疏通衝任、祛除瘀滯。
- 主方:
- 膈下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等,擅治瘀阻膈下、小腹刺痛。
- 琥珀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琥珀、當歸、莪朮等,活血化瘀兼以通絡,適用於瘀血積聚證。
- 加減:
- 寒象重者,加肉桂、吳茱萸以溫經散寒。
- 氣滯明顯者,加香附、烏藥以疏肝理氣。
證候辨析
血瘀痛經與其他痛經證型之鑑別:
- 寒濕凝滯痛經:小腹冷痛、得熱則減,經色暗如黑豆汁,兼畏寒肢冷。
- 氣血虛弱痛經:腹痛綿綿、按之痛減,經色淡質稀,伴神疲乏力。
血瘀痛經之關鍵在於「瘀阻」,臨床須辨明寒熱虛實,針對瘀血成因用藥,以標本兼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