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瘀痿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瘀痿

病證名,屬痿證之一,因瘀血內阻、經絡不暢所致。首見於《證治匯補·痿躄章》,其成因多與產後惡露未盡,或跌僕損傷後瘀血停滯有關。瘀血阻滯脈絡,氣血不能濡養筋脈,故見四肢痿軟無力,甚則完全不能活動;瘀血內停,氣機不通,故常伴見局部疼痛,其痛處固定,按之加劇。脈象多見沉澀或細澀,舌質暗紫,或見瘀斑,皆為瘀血之徵。

病因病機
血瘀痿之核心病機在於「瘀血內停,筋脈失養」。中醫認為,「氣為血之帥,血為氣之母」,氣血相依而行。若因跌打損傷、產後調攝失當,或久病入絡,致使瘀血內積,阻滯經絡,則氣血運行不暢。筋脈肌肉失於濡養,日久則痿弱不用。此證雖以虛象(痿軟)為主,然實由瘀血實邪作祟,屬本虛標實之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四肢痿軟無力,甚則完全癱瘓,運動功能受限。
  2. 兼症:患處疼痛,痛如針刺,位置固定,夜間尤甚;或見肌膚甲錯,面色晦暗。
  3. 舌脈: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舌下絡脈青紫迂曲;脈沉澀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「活血祛瘀,通絡起痿」為原則,使瘀去新生,氣血得通。

  1. 主方
    • 桃紅四物湯加味:以四物湯(當歸、川芎、白芍、熟地)養血活血為基礎,加桃仁、紅花活血祛瘀,可酌加丹參、雞血藤以增強通絡之效;若兼氣滯者,加香附、鬱金理氣活血。
    • 歸梢湯:適用於瘀血偏重者,以歸尾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為主,破血逐瘀,佐以牛膝引藥下行,通利關節。
  2. 隨證加減
    • 若瘀久化熱,見局部腫痛發熱,加丹皮、梔子涼血散瘀。
    • 若氣血兩虛,加黃芪、黨參益氣生血,以助活血之功。

鑒別診斷
血瘀痿需與其他痿證相辨別:

  • 濕熱痿:多見肢體沉重、苔黃膩,治以清熱化濕為主。
  • 肝腎虧虛痿:常見腰膝酸軟、脈沉細,治宜補益肝腎。
    血瘀痿以疼痛固定、舌紫脈澀為辨證要點,與他證迥異。

相關理論
《醫林改錯》云:「瘀血不去,新血不生。」血瘀痿之治療,貴在疏通,尤重氣血調和。此外,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指出,「經主氣,絡主血」,瘀阻絡脈者,可佐蟲類藥如地龍、全蠍搜剔通絡,增強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