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瘀腰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瘀腰痛

血瘀腰痛,又稱瀝血腰痛,屬中醫腰痛證型之一,首見於《醫學入門·卷四》。其病因多由跌撲損傷、氣滯血瘀,或久病入絡,致腰部經脈瘀阻,氣血運行不暢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傷瘀阻:因外力撞擊、挫閃腰部,致使局部經絡受損,血溢脈外,瘀血停滯,不通則痛。
  2. 氣滯血瘀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氣機不暢,血行受阻,日久瘀血內結,痺阻腰部脈絡。
  3. 久病入絡:慢性腰痛遷延不愈,病邪深入血絡,氣血凝滯,形成瘀血痼疾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腰痛如刺,痛處固定,拒按,日輕夜重。
  • 活動受限,轉側俯仰不利,甚則痛引下肢。
  • 舌質紫暗,或有瘀斑,脈沉澀或弦緊。

辨證要點
此證以「痛有定處、拒按、舌紫脈澀」為核心特徵,與寒濕腰痛之重着痠冷、腎虛腰痛之綿綿隱痛有別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為主,方選:

  • 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:主治瘀血阻絡,配伍當歸、川芎、桃仁、紅花等活血之品。
  • 活絡效靈丹(《醫學衷中參西錄》):適用於瘀血痺痛,以當歸、丹參、乳香、沒藥化瘀通經。
    外治可配合針刺阿是穴、委中穴,或刺絡拔罐以祛瘀生新。

古籍論述
《醫宗金鑒·雜病心法》云:「血瘀腰痛,痛如錐刺,或因跌撲,或因氣逆,活血流暢則痛自除。」強調活血為治本之策。此證若遷延失治,瘀血化熱或兼夾濕邪,恐轉為濕熱瘀阻之候,治當隨證變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