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臟

血臟,又名「子宮」,為中醫學中重要的生理名詞,首見於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。其為女子獨有之器官,主司月經、胎孕及生殖功能,與衝脈、任脈密切相關,乃氣血匯聚之所,故稱「血臟」。

中醫理論中的血臟

  1. 生理功能

    • 主月經:血臟為經血之源,受腎氣、天癸、衝任二脈調節,經血按期而下,形成月事。若血臟失調,可致月經不調、閉經或崩漏。
    • 主胎孕:血臟為孕育胎兒之場所,需氣血充盈、陰陽調和方能養胎。若血虛、氣滯或寒凝,易致不孕或滑胎。
    • 藏瀉有序:血臟平時藏而不泄,月經時瀉而不藏,此動態平衡依賴肝之疏泄與脾之統血功能。
  2. 與經絡臟腑之關係

    • 衝任二脈:衝為「血海」,任主胞胎,二者皆起於胞中(血臟),調節氣血以滋養血臟。
    • 肝腎相關:肝藏血,腎藏精,精血互化以充盈血臟;肝失疏泄可致氣滯血瘀,腎精不足則血臟虛衰。
    • 脾胃支持: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,脾虛則血失統攝,易見經血過多或淋漓不止。
  3. 病理表現

    • 血瘀:因寒凝、氣滯或外傷,血行不暢,症見痛經、經色紫暗有塊。
    • 血虛:久病或失血過多,血臟失養,症見經量少、色淡、經期延後。
    • 痰濕阻滯:脾虛濕盛,痰濕下注血臟,可見經閉、帶下黏稠。

血臟之調治,中醫重「補其不足,瀉其有餘」,臨床常用四物湯、溫經湯等方劑,並配合針灸以疏通衝任,惟具體辨證須依個體差異而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