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血脹

病證名,屬於鼓脹之一類,因瘀血內停、阻滯經絡所致。其病因多由跌撲損傷、情志鬱結、氣滯日久,或婦人經產不暢,致使血行不暢,瘀積成脹。

臨床表現
《世醫得效方·脹滿》載:「煩躁嗽水,迷忽驚狂,痛悶喘息,虛汗厥逆,小便多、大便黑,名血脹。」其證可見腹部脹滿,腹皮青筋顯露(腹上青紫筋見),或手足現紅縷赤痕(蜘蛛痣或血絲縷),小便利而大便色黑如漆,此為瘀血內停之徵。患者多兼見面色晦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等瘀血內阻之象。

病機分析
血脹之成因,核心在於「瘀蓄死血作脹」(《醫鈔類編·脹病門》)。瘀血阻滯肝脾,氣血不通,水濕不化,故脹滿日甚;瘀久化熱,擾及神明,故見煩躁驚狂;血溢脈外,則見肌膚赤縷;便黑為離經之瘀血下泄所致。

治法與方藥
治療當以活血化瘀、通絡消脹為主,可選用以下方劑:

  1. 《金匱要略》下瘀血湯(大黃、桃仁、蟅蟲):專攻瘀血積滯,破血逐瘀,適用於瘀結實證。
  2. 抵當丸(去水蛭,加樗雞):若下瘀血湯力有不逮,可改此方,以樗雞(紅娘子)加強破血通絡之效,空腹服梧子大三丸,瘀下即止。
  3. 散血消脹湯(《張氏醫通·鼓脹》載):適用於瘀血脹滿較輕者,以和血行氣、緩消其脹。

補充說明
瘀血所致之脹,須與氣脹、水脹鑑別。氣脹以叩之如鼓、隨情緒波動為特徵;水脹則腹大如囊裹水,按之凹陷。血脹獨具瘀血見證,如膚甲錯、便黑、脈澀等,治療唯以活血為要,誤用行氣或利水,反致病情纏綿。

(按:中醫理論中,血脹屬實證範疇,然臨證須辨虛實夾雜,如久病耗氣,可酌加益氣之品,然總不離活血化瘀之大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