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血枕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血枕痛
病名:血枕痛,又稱「兒枕痛」,首載於《皇漢醫學·產科發蒙》,為婦女產後常見病症之一,屬中醫「產後腹痛」範疇。此症多因產後惡露不盡、瘀血內阻,或氣血虛弱、運行不暢所致,臨床以產後小腹疼痛為主要表現,其痛處固定不移,按之痛甚,常伴隨惡露量少、色暗有塊等徵象。
病因病機:
- 瘀血內阻:產後胞脈空虛,若調攝失當,風寒之邪乘虛而入,與血相搏,凝滯成瘀;或因情志不暢,氣滯血瘀,阻滯胞宮,不通則痛。
- 氣血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或產時失血過多,氣血虧虛,胞脈失養,不榮則痛。此類疼痛多綿綿作痛,喜按,惡露量少而色淡。
辨證分型:
- 血瘀證:症見小腹刺痛拒按、惡露不下或量少色紫暗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、脈沉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散寒止痛,方選《傅青主女科》之「生化湯」加減。
- 氣血虛證:腹痛隱隱、按之稍緩、惡露色淡質稀、面色蒼白、頭暈心悸、舌淡脈細弱。治宜益氣養血、溫經止痛,方用「腸寧湯」或「當歸建中湯」化裁。
相關古籍論述:
《醫宗金鑒·婦科心法要訣》提及:「產後腹痛,若因惡露不盡,瘀血阻滯者,名曰兒枕痛」,強調活血祛瘀為治療關鍵;《景岳全書》則指出「血瘀作痛者,拒按而硬」,進一步區分虛實辨證要點。
補充說明:
「血枕痛」與「兒枕痛」名稱互通,然古籍中亦有用「血塊痛」之稱,三者皆指產後瘀血停滯之腹痛。此外,此症須與「產後感染」(中醫稱「產後熱入血室」)所致腹痛鑑別,後者多伴發熱、惡露臭穢等熱象,治法迥異。
(全文皆以中醫理論為核心,未涉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